潘红君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2020年全球范围的疫情是大部分大学生尚未遭遇过的严重疫情,其不仅会对学生的生活、学业、工作选择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心理压力。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变得更加艰难,为此本文将基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的调整展开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向调整
前言:在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创新,抓住新时期的机遇,面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疫情所带来的影响。
1后疫情时代青年大学生受到积极影响
1.1强化了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理性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坚强有力的指导“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表达最温暖的关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湖北和武汉人民站在一起。”形成了全民参与防控疫情的良好局面,一定可以带领广大人民赢取疫情防控工作的伟大胜利。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最好实践教材,让广大大学生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很多大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的意愿愈加强烈。
1.2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之源。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精神都伴随着国家民族的存续与兴衰。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经过五千年的薪火相传,成为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以非凡创造性著称的精神,是以卓绝奋斗著称的精神,是以空前凝聚交融著称的精神,是充满着绵延不绝梦想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科学阐释。
1.3增强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们都能够自觉弘扬和践行集体主义精神,饱含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配合相关工作,从身边小事情做起,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自觉做到“宅在家、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等号召,按照学校相关要求不提前返校,停课不停学,更有非常多的大学生积极配合当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贡献青春力量,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和使命担当。
1.4提升了大学生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
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抓手。广大大学生“宅在家”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媒体掌握学习了大量和疫情防控相关的医学知识,并且很多参与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开展了社区宣传、体温测量、场地消毒等工作,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的新时代青年人的优良品格,掌握了疫情防控的多种实际技能,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宝贵财富。
2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向调整研究
2.1创新教学形式,实现双向交流
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例如有的学生紧张,害怕焦虑,不敢接触外界。有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而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待在家中,并不想走上社会,接触社会迎接新环境。因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迫切的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思政教师从教学形式入手实现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也便于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学生,通过双向交流,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明确新冠疫情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根据后疫情时代的特点创新了思政教育的内容,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关于新冠疫情的新闻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评价新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为同学们感动自己的真人世界,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进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对新冠疫情的理解认知,逐步消除新冠疫情对自身情绪的影响。
2.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凸显理性精神
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把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利用文献资料,依托教材,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学和分析,借助《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中的“环境伦理”,拓展环保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存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意识。课后,教师可以组织野外动植物观察、垃圾分类、垃圾回收等活动,开展生态经济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节俭、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素质教育焕然一新。
2.3重视社会责任教育,培植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成为他们努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场流行病告诉大学生,要用青春的雄心和不懈的奋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比如,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作为一个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对流行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勾勒出理论知识,缩短大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然后,通过观看视频,就社会责任和青年责任交换意见,小组探讨了责任的定义、理想和具体做法,老师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4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
为了实现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投人了一定的精力,要求教师开展积极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新知识储备,了解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思想变化状况,能够根据疫情的影响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引进全新的教学模式,转移学生的视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持。例如,疫情过后,高职院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研会,针对疫情后的教学进行讨论分析,询问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一交流会中,不同级别的教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教学的创新思路,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产生一些新想法,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思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
2.5构建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这一网络平台主要为学生和教师开放,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一平台中,不仅包含了诸多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政要点、实时新闻等等,还包含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应用这一平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搜集到的信息分享到这一平台中,学生们每天登录平台,浏览内容,完成作业。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中建立专属的讨论区,讨论的主题十分自由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例如疫情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曾经的新冠疫情患者?引进一些社会事例,作为本次讨论的主要材料,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自己是当事人,应该如何做?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一些做法,教师便能了解到学生此时的思想状态,一味地说教并不会改变学生当时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记录下来,整理学生们讨论的过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调整学生的思想状态,树立正确的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远是贯穿高校各项工作的主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的运动规律。本文观点是应时而生,不具有长存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无论疫情是否存在,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系统研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遵循教育一般规律,科学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路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顶层设计的基本逻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动规律的具体体现。这一点,恰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高晴,范磊,于力宇,张哲.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及思政工作[J].文教资料,2020(19):125-127.
[2]刘洪富,刘颖,薛映欣.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2):39-42.
[3]官鹏飞,黄青.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20(06):33-34.
[4]郭正祎.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园,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