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骞
陕西洋县书院初级中学
摘要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自身修养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语文课外阅读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进行,阅读的内容应首选语文课本中要求必读的篇目。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
关键词 语文课外阅读 人文修养 科学素养 阅读困惑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觉得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外阅读无论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还是对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长期的课外阅读会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自我修养得到全面提高。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句话用于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再恰当不过了。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感知文字材料,积累优美词句,才能丰富知识;在阅读中与先贤圣达之人进行思想交流,才能积累智慧启迪灵魂;积累并学习大师们的修养才能涵养自己的儒雅风范。日复一日的积累“碎片化的阅读”,定能汇聚成巨大的阅读量,形成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之势,阅读得来的知识便会内化为“素养之风雨,修养之蛟龙”,使自己嬗变为三观正、修养高的人。鉴于此,我就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宜采取的方式、内容的选取及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课外阅读是提升自身修养之必要。一个人只有遍观群书,博古通今才会增进学问提升修养。汉代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培根也曾说“读书足以长才、足以傅彩、足以怡情”。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可能多阅读,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汲取知识,净化心灵,扶正“三观”。如此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彰显儒雅之气。做为学生更应该注重阅读,以此来拓展知识视野,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做一名有涵养的中学生。
其次,课外阅读是应试之必需。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中阅读的分量在逐年递增,难度在逐年加大,样式在逐年增多。有专家曾坦言道,高考要加大阅读题的考查力度,要让19%左右的考生做不完语文试题,言下之意是说阅读题量要加大,阅读能力差的同学在有限时间内可能做不完整套试题。“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一说绝非空穴来风。所以注重课外阅读迫在眉睫,只有在阅读上多下工夫,才能在应考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做好语文试题。
再次,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之捷径。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质量太差。这些学生的习作选材单一陈旧、内容乏善可陈、结构犹如“僵尸”、语言毫无文采。究其根源是他们平时不重视课外阅读,致使阅读量太少,积累的素材有限,写起文章来自然就难以出彩了。相反,重视阅读的同学习作水平往往较高,他们的习作常常成为范文供其他同学学习。所以重视课外阅读刻不容缓,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王道”。
另外,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素养之体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里的“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四部分组成。学生只有重视阅读,才会有书面语言的积累,才能对先进文化做出正确的理解,也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最终提高每个同学的审美能力,所以说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素养之体现。
二、语文课外阅读宜选取的方式和内容
首先,学生在家自觉阅读。
学生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完成课业后不妨静坐下来,读读经典名著、诗歌散文。与古今先贤们进行一场心灵对话。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宅家不出,居家阅读更是两全其美之举,长此积累一定会获益匪浅。
其次,语文教师利用教学时间要求学生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初中语文课本中规定的篇目。语文教材中七八九三个年级都有相应的阅读书籍,每一学期基本上有两到三部,语文老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我个人的经验是,定时定量。即在限定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40分钟),要读完规定篇幅的阅读内容并完成与之相应的练习。如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本,重点阅读的书目之一是《水浒传》。我规定每周五下午用一节课的时间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智取生辰纲》一文,先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情节,如第十六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等等,了解主人公杨志的故事。事先制作一个人物卡片呈现给同学们,让学生有目标有任务去阅读。读书卡片内容包括杨志的星号、绰号、外貌描写、他上山前的职业、上山的原因、与他有关的情节、性格特点和结局等信息,可以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卡片任务。这样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收效颇丰。
再次,采用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可以在学生聚会时进行阅读:在升旗仪式上、在奖励大会上、在课外研学旅行过程当中进行齐诵经典篇目的活动。也可以组织举办经典诵读大赛。这要求精心组织安排,要有内容有目标有奖励,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也可以上演情景剧。我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结合《战国策》相关内容,让一名同学饰演唐雎,另一名同学饰演秦王,其他同学做评委,在教室上演情景剧,通过唐雎和秦王的对话,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喜闻乐见,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氛围极好。另外,也可以播放影视剧,以加深对古典名著内容的认识,如四大名著在不同时期都曾被拍成电视剧,结合课文所学篇目,适时播放相关影视文件,如播放《智取生辰纲》片段,播放《三顾茅庐》片段等等,加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认识,这样做学生肯定会拍手称快,慢慢喜欢上阅读课。
另外,还可利用学习之余进行“碎片化浅阅读”。学生一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可以利用空当时间进行“小面积”阅读。如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在饭后闲暇时间里读一些短小精悍的诗文。初中生每学期都配有课外阅读书籍,其中的哲理散文名家故事短小的文言文都可以作为必读的内容。这样做就有效的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浅阅读”,长期坚持下去,量变引起质变,最终一定会提高阅读能力。
三、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首先,家长的认同感较低。我经常听家长说他们的孩子看课外书是在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更不愿意给孩子花钱买必读的书籍。如何让家长理解并赞同老师和学生的做法,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困惑。
其次,电子书籍该不该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书刊大行其道,电子书籍备受学生青睐,但是电子书给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不要读电子书,怎样电子书,纸质书籍是不是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不二之选?成为阅读教学中的又一大困惑。
最后,学生个人自觉阅读兴致不浓。社会多元化催生了教育复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子女跟父母拥进城市,随迁就读,城区学生乡村化,课外阅读当然也就是形同虚设。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致,教育学生自觉去阅读,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也就成为课外阅读教学中又一大困惑。
阅读是一个长期需要靠意志力坚守的积累过程。就让我们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阅读之旅吧。让我们在竹木萧萧之处,在风清月明之夜,把浮躁的心绪沉静下来,去倾听大师们振聋发聩的声音,去看看烽烟尽处先辈们前行的足迹。让智慧扶正我们前行的坐标,让阅读积累提升我们的修养,让永恒的精神坚定我们奋斗的信念,使我们的阅读困惑得以释怀,最终达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