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 甘玉洁
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 610213
摘 要:本文对在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进行了界定,指出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不良心理,从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良好心态体验积极情绪、发挥周围环境支持与配合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在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倡导通过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积极心理学透过积极的角度,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主张培育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在国内研究方面,王新波则根据大学生心理的特点、身心规律和发展任务,构建了各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与方法。孟万金、官群根据VIA-IS特长问卷,结合中国实际,开发出《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这个量表包含了目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6大维度和每个维度下所对应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学家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也叫性格优点。
本文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身潜能激发和周围环境的作用而获得的带给个体幸福体验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带给个体积极的体验,让个体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积极的情绪体验
个体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心理反应后,往往会产生情绪体验。情绪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情感自身的特征可以将积极情绪体验分为:积极情感;积极心境。积极的情绪体验包含过去的积极情绪体验、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还有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体验对于个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品质,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较好地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积极的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包括特质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这些传统的人格理论注重于关注个体的本性水平。积极心理学下的积极人格理论关注的是对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探索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的平衡状态,保持人格的稳定性。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内部潜藏的积极力量能够促进个体积极人格的塑造。只有当个体自身内部的积极因素得到唤醒,个体积极的人格得到形成,积极品质得到充分的培育,才能有效应对身边的消极因素。目前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乐观、爱、和感受力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个体需要针对其中的每一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培育。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
社会环境包含社会、学校、家庭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组织系统。培育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得到积极的社会环境的支持。
当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时,有助于个体在良好的社会交往中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阳光成长。
二、在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
综合积极心理品质包含的6大维度,在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积极的认知品质
认知作为个体必备的一项心理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体的意识表现。个体的认知其实是通过感知周围环境事物,根据事物特征,采集事物的相关信息、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一些列心理活动完成对事物的加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结果。个体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得到的认知结果各不相同。在校大学生具备积极的认知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让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性质和规律,以积极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 积极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明确和稳定的意志特点,是个体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品质包括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等。部队是一个有着优秀传承的地方,在部队中流淌着的是从革命先烈那里传下来的优秀“血液”,有顽强拼搏的抗战精神、有勤劳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有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等,这些优良传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资源。在校大学生从入校第一天就已经在进行意志品质的培育,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增强心理韧性、提高自制力,以勇敢、果断的顽强意志去战胜面前阻碍。在校大学生在面临当前严峻形势带来的巨大压力下,只有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才能在危机与挑战中乘风破浪、勇敢前行。
(三) 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积极情绪情感品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绪的管控,这要求学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情绪所产生的行为。特别是当面临紧急情况时,学生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与情绪带来的反应,理智地去面对情况,准确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二是具有愉快的心境,个体的情绪情感涉及个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校大学生具备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能够让学生充满活力、精神饱满、身心愉悦。同时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感受身边的爱,感受周围的美好事物,从中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充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带来的快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训练中。
(四)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
56个民族大家庭,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通过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改善人际交往方式,用自己十分的真诚,配上十分的热情,与身边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建设人生、共同创造一个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交往环境,与身边的同学在这个环境中和睦的相处。同时在校大学生还应该具备宽容、公正的积极品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用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来融入团队,做一名具有团队精神的合格参与者。
参考文献:
【1】(美)乔恩·威特《社会学入门(第3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刘煜 《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论》浙江大学;
【3】王自红,赵成丽等《大学生创业实务基础教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夏翠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