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妮 张茁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省延安市 710063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毛泽东农村党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农村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的科学内涵,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引。建党百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发展。研究建党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嬗变逻辑对于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哲学;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组织建设;嬗变逻辑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夺取民主革命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如何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成为这一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的共同革命理想。部队进入井冈山时,毛泽东便制定了“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方针”部队派出军队干部深入农村帮助地方上重建党的组织。在斗争中考察、培养发展一批新的党员,吸收思想上先进,能吃苦耐劳、忠实、勇敢的贫困农民加入党组织,为我们党在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后备力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社合一
在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做出了限制农村党员的发展,主要是解决党组织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以及纯洁农村党组织。党组织在完成土地改革的任务之后,又肩负着领导组织农民“合作化”运动的更加艰巨的新任务,需要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在理论联系实际的促进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成为立足实践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把农业和农村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使农业生产恢复,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到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完成,两千多年来的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等传统要素背瓦解消除,农民群众从“一盘散沙”式的组织形式过渡成为“政社合一”式的组织形式,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生了重要变化。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政社分离
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通过村民自治等途径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新的乡村治理秩序,实现了乡村的稳定发展。1983年10月12日,中央印发《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标志着全国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改革进入全面开展阶段。政社分开,是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环节,有利于保障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有利于建立起更加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适应了我过的具体国情。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嬗变逻辑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毛泽东反复说明:中国人民要革命,要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新中国,就必须建立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1]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意志,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集中群众智慧力量的基础上,团结并带领人民进行统一行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石。
从建党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演变来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日益发展的保障。“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2]在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地位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是党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加强村级组织各个基本要素建设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体现在“三农”工作的各个领域,农业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把握时代特点,紧抓主要矛盾。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时代特点与特殊国情,不断发展创新。毛泽东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总结概括中,在继承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中,毛泽东对唯物论、辩证法有了一定的贡献,总结出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振兴乡村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党百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时时处处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实事求是思想。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及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在京过群众路线去执行。”此后,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凸显了人民在党的一切事业中的重要性,习近平在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再次强调人民性的重要价值。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逻辑中不难看出,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农民所想,农民所求,农民所系作为工作重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丰富,再到如今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建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群众出行、吃水、上学、看病等基本生活需求,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切实融入群众,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尊重群众意愿,带着群众一起干,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优化、完善、提升农村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宪福.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纲[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22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研究(思政课专项)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研究”(立项号:XJYBSZ202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婕妮(1994-),女,汉族,陕西省延安市,在读硕士研究生,710063。主要研究方向:党建。
张茁(1972-),女,汉族,陕西省延安市,文博馆员,中级职称,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