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
湖北省英山县温泉小学 湖北 英山 438700
【内容摘要】: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现实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信息化应用的落脚点,信息技术只有深入课堂,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以生为本个性灵动的活力课堂,实现多元合作、多向互动,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全方位激发课堂活力,从而实现全过程优化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大限度提高师生素质,提升课堂品味。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活力课堂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时代要求我们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社会的发展呼唤教育从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并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即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活力课堂释放生命活力,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如何构建活力课堂,笔者认为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抓手。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如何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教师的导学智慧,促进师生生命的情感交融,构建生命灵动的活力课堂,是当下教师要深入学习和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就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小学数学活力课堂,作了下面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巧设情境,简单课堂有趣味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加之数学教学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照片情境、视频情境等),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略显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中,通过直观的电视卡通形象光头强和熊大大,屏幕展示出两人的电话号17795238763和139139139139,看谁先能记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并很快记住了熊大大的电话,很快进入了学习情境。后面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直观的呈现方式引领小朋友参观熊大大的家庭庭院,观察木桥的花纹,花坛的花草以及摆放的彩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学生都很新奇和兴奋,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和快乐的学习状态,课堂自始至终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道具,让平静的课堂充满了情趣。
利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又让孩子领略了数学的魅力,让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但同时也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最好的激
发就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要有儿童口味。
2、直观性原则。情境创设就是要依托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画、
图形、声音并茂等方式,把教材内容逼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3、实效性原则。在情境创设中,我们应从教育心理学出发,按照教
学规律,以教学内容为根本,为教学服务,注重教育实效,不可过于追求美妙的声音,和谐的旋律,动画的效果,而偏离教学内容分散学生注意力。
二、画龙点睛,思维碰撞有火花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寻求知识得到的过程和在过程中所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学生认知出现冲突和思维受到制约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顺势而导、画龙点睛,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让知能的生成和情感的体验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如在小学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时,教师运用动画回顾了利用平移、割、补等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猜一猜,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呢?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转化?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的猜想和实践的结论,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直观和实验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具体的事物现象,突破学生认知的物理空间,让抽象的转化思想变得更加明晰。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介入,认知工具的改变,既解放了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又放飞了学生思维,拓展了认知空间,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在运用信息技术启发思维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
势,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去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不能画蛇添足,本末倒置而偏离教育教学的中心。
2、有启发性。运用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的大脑处于
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特别是在他们思维受阻,感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直观和实验演示的优势,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推导和猜想,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效果。
3、有生成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
的设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暴露思维、明晰策略、寻求解决等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和能力的自然生成。
三、有的放矢,互动探究有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更加突出了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因为探索和发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识记、保持和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体验数学的美感和科学探索而带来的愉悦情感。
如在三角形教学过程中对于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自学起来得心应手,定义的字面理解也没有问题。在进一步理解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三角形要首尾依次连接你是怎么理解的?在学生讲解的同时,利用白板的拖拽及勾画功能进行演示,使学生易辨易记。又如在作三角形的高线时,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有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存在,经过小组交流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呈现,让学生明白高线与直角边的重合。钝角三角形的作高对于学生更有一定得难度,教师通过引导点到直线的距离,经点拨后学生明白先延长较短的边再作高。再次通过动态课件呈现作法,清晰明了。在学生完成作高练习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操作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实验时,把操作结果利用授课助手同步拍摄上传特色作业,学生的交流变得随时随地。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发展就在共同探究中自然形成。
通过信息技术直观生动的展现,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具的不足,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更好的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能提升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他们彼此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运用信息技术下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体现下面几点:
1、交互性。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促进合作,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2、适应性。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二要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三要适应教材的教学内容。让师生、人机成为学习共同体。
四、天女散花,智慧拓展有活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材的延伸点和拓展点,应用多媒体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微课或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如在《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时,我们布置学生课前上网或查阅书籍或咨询他人进行一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分享和汇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有中国各个省的人口数,有世界前五名国家的土地面积,有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有通讯卫星离地面的距离,也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和全市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的次数等),他们汇报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不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信息,增加教学容量,扩大认知空间,节约机械性板书和非引导性语言描述所耗费的时间,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智慧得以充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要凸显以下“三性”。
1、开放性。要提供开放的丰富信息资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2、自主性。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组织,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独立性学习。
3、先进性。通过知识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高效性,进一步激发应用动能。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能够赋予小学数学课堂新的动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全方位激发数学课堂活力,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效,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生命灵动,更加活力绽放,更加生意盎然。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陈万妹,《江苏教育技术》;
[2] 《高效课堂问题与诊断》,张仁贵。
本文系湖北省2019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研究》阶段性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2019JB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