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荣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是具有较高创造性素质的活动。将其定位于创新教育的意义上,不仅重新肯定了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对我国学前音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音乐教育既能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操,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学龄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是使多个儿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学龄前儿童只有学会理解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求音乐体验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世界,并在音乐的帮助下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
音乐具有培养儿童情感的功能。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培养中,要发挥音乐的独特作用,培养幼儿的情感。我们应该用音乐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体验,开展幼儿音乐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纠正和训练,运用音乐情感教育学前儿童,家长和教师应为儿童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提高音乐教育的针对性,确保幼儿对音乐教学的正确理解,保护幼儿能够把自己投入到围棋音乐教育中去,更好地体验音乐的艺术美及其良好的情感体验,陶冶幼儿的情感。
二、学前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策略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根据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今已有许多研究承认:在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想象力,对于科学理论的学习乃至进行科学研究发明活动以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上诺贝尔获得者多数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而音乐教育在开发孩子的右脑,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提高儿童的智力,发挥其联想能力等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欣赏更多与儿童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优秀音乐作品,促进儿童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重塑学前儿童的想象是丰富间接体验和想象意象的重要心理功能。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提供更多贴近幼儿生活体验的音乐作品,并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他们欣赏、理解、作品表现积累,会使想象力的创造有更多的“原料”。
(2)丰富儿童的音乐体验
让孩子热爱音乐,可以让孩子的音符更专业,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更灵活;让孩子热爱音乐,可以使孩子的知识更广,可以让孩子理解音乐;让孩子热爱音乐,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让孩子在音乐的感觉中发现音乐的魅力;让孩子热爱音乐,可以使孩子的想象能力、归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变得更强,可以让孩子以后更容易吸收课堂知识;让孩子热爱音乐,可以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感受音乐本身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但日常生活中仅仅依靠音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教育对儿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这是一种生活体验,就像让孩子与人相处一样。与现实社会经验相比,音乐教育具有方便性和可控性。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到作者用音符构建的世界,这种音乐带来的包容感是一种宝贵的生活体验。
音乐能给孩子们持久的学习耐力。音乐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但是音乐习惯和音乐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几节音乐课就可以培养的,它需要让孩子长时间的培养、练习、积累、总结。在课堂上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从音乐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肯定比从课本和课堂上获得的要多得多。与幼儿园课堂和幼儿园课本相比,课堂音乐的选择内容更广泛,内容更丰富,也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只有有足够的音乐书籍,才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3)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鼓励每个孩子自由创作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从自己的创作中得到反馈,这样会增强自信心。在音乐教育中,应该给儿童提供自由创作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儿童参与各种感官的娱乐或创作活动。培养孩子的创作信心,保护孩子的创作兴趣尤为重要。
在音乐演唱活动中,我们教师使用了更多的歌词创作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联想和泛化思维往往比教师更活跃。然而,在这种类似的联想活动中,儿童往往无法从形象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进行选择。相反,他们会简单地从科学、实用以及与形象的相似性等方面对物体进行分类,往往会在创作中加入一些不符合审美特征的形象。如果在中产阶级的歌曲模仿汇编活动《摇摇篮》中,有的孩子会说:“盆是摇摇篮,摇土豆宝宝;椅子就是摇篮,摇着婴儿积木。”喜欢这种形象,给人的感觉和摇篮轻轻摇着宝宝时的温暖、关怀、亲和、舒适、安全的情感表现少有共同之处。
(4)加强幼儿平时的音乐练习
为了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日常的聆听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歌曲和器乐是两种音乐形式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想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你只需要让他们在一开始就听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可以适当为孩子演奏一些不同风格的生活歌曲。经过一段时间的欣赏,让孩子正确理解歌词的含义,注意歌词的表达形式。
器乐欣赏是培养幼儿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听钢琴曲等器乐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孩子听懂正确的意思,只能让孩子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音乐的旋律,想想该说什么,该怎么说。结合课堂内外的音乐体验和老师的指导,灵活的学习和运用音乐,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注重培养孩子观察和理解日常事物的能力,总结生活经验,具有逻辑表达和线性情感表达的能力。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这些技巧的练习也将大大提高今后的写作能力
(五)通过乐器培养幼儿模仿力
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有节奏的动作主要包括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其中基本动作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包括摇头、拍手、走路、跑步、跳跃等,与生活密切相关。模仿主要是幼儿在特定外在事物的形式要求下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动作,包括鸟飞、风吹、雨淋等。同时,他们还可以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包括洗脸、刷牙。这些有节奏的动作可以发挥儿童自身的观察智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的节奏引导幼儿学习。例如,德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了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主张通过儿童的语言和身体动作相结合来练习节奏。特别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节奏,这样在节奏的运用上,教师可以结合语言学习,使幼儿的语言智力和肢体动作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当中,音乐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提升幼儿的整体素质,使得儿童能够向着多向思维的方向进行成长。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需要借助于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使得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珊珊.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8,(06):45-46.
[2]黄倩瑜.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研究[J].黄河之声,2018,(21):93.
[3]陶一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范式”解读——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19,(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