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蒋华丽
[导读]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也更加重视,这也需要幼儿教师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蒋华丽
        大庆油田铁人学院东湖幼教总园东湖阳光幼儿园   黑龙江 大庆市  163000

        摘要: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也更加重视,这也需要幼儿教师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遵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项活动,将游戏教学引入到幼儿教育环节,尤其引入一些经得起考验的经典民间游戏,可以真正突显出游戏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对儿童各方面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以使民间游戏真正发挥出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游戏;运用
        1、民间传统游戏的特点
        1.1拥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
        游戏源于生活,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纬度变化形成了各个地区的地方传统特色,也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元素的民间传统游戏。例如,在草原上的民间游戏是摔跤、赛马、编花环,而平原地区的传统游戏是跳房子、捉迷藏。我国的民间传统游戏拥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课程教学,开阔幼儿眼界,帮助其了解祖国大江南北的民俗文化,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很有帮助。
        1.2具有极高的趣味性
        一些民间传统游戏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具有极高的趣味性,能够满足孩子们的玩乐需求,如“翻花绳”“滚铁环”“丢手绢”等。民间传统游戏的生动有趣不仅体现在游戏本身,更体现在玩乐时幼儿高度的参与感和对游戏的专注度。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学到团队合作和规则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幼儿优良的品质,逐渐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后,有利于教师有效开展知识类教学。
        2、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创建条件,注重安全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幼儿创建民间游戏的条件。首先,需要确保具有物理环境。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调整物理游戏的时间与空间,可以通过一室多用的方式,合理配置活动空间的面积,引导幼儿主动创设活动空间。例如,幼儿可以亲自动手建立屋子或工具等物品,不但可以激发其创造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需要在旁引导,充分发挥辅助作用。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相互讨论与交流,探讨自己的经验与看法。此外,教师需要按照游戏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在室内可以让幼儿动手搭建屏风、小栅栏、小矮墙等,而在室外可以开展相关的游戏,例如,在操场上铺上鹅卵石,画上五颜六色的格子或圆圈,使其自由地进行玩耍。其次,需要确保具有心理环境。幼儿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动机统称为心理环境,对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幼儿构建人际关系,其中包括安全依恋关系、人际交流关系、师生关系等,使其勇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始终保持自信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空间,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增强情感体验。最后,需要确保具有安全性。教师需要明确游戏规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从而调整游戏的难度与活动量,确保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在开展游戏活动时,需要严格检查使用的道具、游戏场地、游戏设计动作等,可以有效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确保人员安全。教师需要坚持安全原则,对游戏内容进行适当改进,制定适合的游戏方式与游戏规则,提高游戏的安全性。
        2.2合理划分,分类教学
        民间游戏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民间童谣、民间美术游戏、民间智力游戏、民间体育游戏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增强游戏的合理性。

首先,可以将“找东南西北”“七巧板”“翻绳”“过大梁”“考状元”等游戏投放在益智区,为幼儿创造轻松和谐的游戏环境。在开展“七巧板”的游戏时,幼儿可以动脑思考,创新组合方式,独立完成各种图案拼图,此时教师可以提供具有美丽景色的图书,或者是丰富的游戏材料,不但增加了游戏难度,而且可以使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其次,可以将“抽陀螺”和“滚铁环”等游戏放在科学探索区,在进行抽陀螺的游戏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主动探索陀螺为何会越抽越转,之后,还可以将带有七色光谱的纸片贴在陀螺上,发现越是快速转动陀螺,光谱就会逐渐变成白色,使其主动探究科学现象,更好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再次,可以将十字绣、剪纸、泥塑等游戏放在美工区,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耐心与细心,使其积极创新游戏方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在进行泥塑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向大家展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之后由教师与家长进行相应的评价,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而且还会增强社会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最后,可以将民间表演服装、民间乐器、绸扇彩绸等放在音乐表演区,让幼儿自由摆弄道具,穿上漂亮的服饰,感受优美的音乐,体会民间游戏的艺术美,从而陶冶思想道德情操。
        2.3结合每日教学,渗透民间游戏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机渗透,以此确保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可以使民间游戏的教学辅助意义有所提升,使民间游戏真正体出价值。民间活动产生与起源于民间,它与生活较为贴切,因此,将民间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引发幼儿情感共鸣,有助于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开展。通常幼儿的每日教学活动包括早晨的户外体能运动、每日区角活动、绘本阅读活动三个模块,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块,将民间游戏进行有机融合。其一,户外体能活动与民间游戏的融合。由于体能运动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会存在幼儿不适应的情况,也较难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因此,为突破这一现状,在这一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引入一些具有较强运动色彩、运动幅度较大的民间游戏。这与幼儿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参与意识,以使幼儿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民间游戏,达到锻炼肢体协调性,增加肌肉力量的目的。其二,每日区角活动与民间游戏的融合。每日区角活动指的是幼儿在区角内玩玩具,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与幼儿的玩具游戏进行有机融合。由于游戏和玩具都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和物品,因此,可以在民间游戏中将玩具引入,这也势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更加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一个民间游戏分为几个阶段对幼儿进行教学,也可以在每日区角活动中引入不同的民间游戏,使幼儿的区角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幼儿通过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性思维意识,进而提高每日区角活动的教学效率。其三,每日绘本阅读与民间游戏的融合。阅读绘本是丰富幼儿想象力的有效方式,不同的绘本内容也为幼儿创设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想象空间,为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夯实基础。在设计绘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绘本进行分类,包括运动类绘本、德育培养类绘本、人文情感类绘本等。教师根据绘本内容的不同,安排合适的民间游戏活动与绘本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比如一些说唱童谣类的民间游戏,就可以与人文情感类的绘本进行交互共融,以此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节奏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将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教育阶段,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通过民间游戏进行体能、文字、思想方面的文化意识提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确保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也能使幼儿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使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肖春仪.探究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知识文库,2020(22):36-37.
        [2]李玉英.浅谈本土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界,2020(45):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