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南鹰小学 (628000)
【摘要】“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以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以课堂为阵地,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主要反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如何在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我想要把握好“立足点”“关注点”“发展点”和“平衡点”。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
一、丰富的情境认知,有效课堂的“立足点”
德国一位学者曾作的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接受。可见,情境在教学中对学生建立认知的重要性。因此,我以为,要想数学课活起来,只有让数学知识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之中。它可以是在新课导入阶段,可以是在新课探究之中,可以是在知识的内化、比较之时,可以是新旧知识的连接之处,还可以是在练习、升华的策略之上,总之,它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渗透在每个知识点上。
例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请一位同学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司马光在救人的同时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很多学生就知道用“转化”的知识,这时我说:“把什么转化成什么?”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提问:你能用这种数学思想发现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吗?学生看到后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昂,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兴致极高,很快地进入了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去了。
二、自然的动态生成,有效课堂的“关注点”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真实写照。“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预测,但无法规定的。”这就是动态生成,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是害怕课堂有生成,而不是期待有生成,特别是公开课上,如果遇到一个生成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是一件既丢面子,又很浪费时间的事情,所以,课堂也就显得平淡,无精彩而言。但,有效课堂的一个有力量标就是看有无课堂生成,所以,我们可以将普通课堂作为练兵场,做好应对生成、接受生成的思想准备。
例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主领悟数学中“比”与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课的伊始,我设计了“拔河比赛”这一孩子们熟悉的游戏情境,让他们全体参与游戏比赛,学生情绪高涨,异常兴奋,他们“身临其境”,在一局一局的比赛中,真实地体验到了体育比赛中的“比”,获得了不同的感受。
有的学生马上质疑:“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3∶0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呢?”有的学生直指问题的核心——体育比赛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听了学生这么多的意见,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体育中的比”的意思,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自悟道理,揭开迷团:3∶0只是表示比赛双方各得的分数,不是表示相除关系。学生在活动中无论是产生了疑问,还是得到了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做到了“无师自通”,真正体现了“悟数学”的理念。正因为有了像这样机智地生成,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令人难忘。
三、及时的教学反思,有效课堂的“发展点”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从这个简洁的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反思重点可以从课前温课中进行反思、课中进行反思、课后进行反思。课前温课中的反思主要是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学法;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课中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比如: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课后反思即是对整课进行反思,比如: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教学媒体应用等,也可以为以后教学提出改进意见等等。
四、不同的个体差异,有效课堂的“平衡点”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它并不就指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应体现在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教学,使不同学习本领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在备课时,环节的设计上,就可以考虑灵活一些,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按自己的预案走,就硬生生的牵制学生的学。其次,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如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教学:33-8=?时,当学生讲出了常见的几种方法后,我问:有没有不同方法?这时有一位学生马上说“有”,他响亮地说出了他的方法:我是先用8-3=5,20+5=25。我说:你怎么用8减3呢?他说:因为3减8不够,我就用8减3等于5,这说明3减8 缺5,就从30里面拿个5出来,这样这题不就等于25了吗?等他说完,全班学生投以赞许的眼光,他也开心地笑了。再次,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场景图前,提出小组交流的问题: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逐步完善对信息的搜集,有的说:第一个鱼缸里4条鱼,第二个和第三个鱼缸里也有4条鱼,第四个鱼缸里有2条;有的说:前3个鱼缸里都有4条,第四个鱼缸只有2条;还有的说:原来4个鱼缸里都有4条鱼,但第四个鱼缸里死了2条。学生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了不同的表达,这为下面解决“一共养了多少条鱼?”这个问题形成了多种解决办法。第一种学生把每个鱼缸的金鱼条数相加,列式:4+4+4+2;第二种学生借助乘法活动的经验,先把3个4相加,再加上2条,列式:4×3+2;第三种学生把4个鱼缸的鱼都看作4条,再去掉2条,列式:4×4-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