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光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白镇第六初级中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应用,当前的初中教学更注重问题的引出、拓展和深入的解析,才能形成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学习思维的形成。具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提问的过程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初中历史课堂上提问技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提问技巧;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有其特有显著的学科特点,涉及的知识点众多,且不同知识章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即时性的知识,也要善于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串联,才能探讨中历史事件蕴含的背景意义。让学生结合相关史实串接形成的故事事件,逐渐激发探究历史故事细节的兴趣,形成历史学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巨大的驱动力推动下,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巧妙地为其设计提问,最终达到高效的教与学目的。本文重点讨论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的应用。
1.提问要选择新颖的角度
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更看中学 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知识积累的过程,提醒学生做好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并通过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成熟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掌握丰富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作为任务,积极应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提问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知识本位的局限性认识,从多方位、多角度鼓励学生从各个知识点去串联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体系,形成历史的完整性,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也要让学生提问技巧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提高灵活性 、新颖度、趣味性,真正找准切入点,才能把握提问的重点。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还要有历史立场的意识,让学生在坚持自我立场的基础上找准思维起点,再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为学生做指引,使其取得进步。与此同时,学生才能有目标地去认识和积累历史知识[2]。
比如在教学《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相关内容时,若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设计问题,学生缺乏串联知识的过程,很快会感到乏味,也缺乏深入探究背景和历史问题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新闻的角度回顾历史的问题,比如提问在麦克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爱因斯坦、达尔文的排名如何?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就会发现这100名人的排行榜 中汉朝的蔡伦名列第七,远超于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学生再继续提问原因,启发自身的主动思维,自主进行探究,这样学生的激情与好奇心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2.要面向学生进行分层提问
参考《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标准中将历史与人文密切结合,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终身性的目标。鉴于此,教师要重视历史对学生今后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学生个体为教育主体,为学生分析如学习习惯、知识积累等影响学习的诸多因素,正确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才能真正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也确保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自我基础上有所 进步。
因材施教最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该观点发展应用至今,已成为分层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开展提问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分层教学,就要紧密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分析学生的学情,注重提问的层次性,根据具体的难以程度明确提问对象,才能真正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开展学习。待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时,教师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升提问的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不能仅看中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给予更多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机会,确保其巩固所学,在知识累积的基础上提高历史素养,也能从历史学习中找到兴趣点,为后续更深入学习奠 定基础。
比如教学《秦王扫六合一》的相关内容时,面向学习水平较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引出简单的提问“秦王先后灭掉哪些国家促成统一”,待学生理清六国以后,将提问逐渐深入。如“怎样评价焚书坑儒”?“如何全面解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度”?等,教师要确保学生的分层提问,也要确保提问的分层角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水平基础上的问题解答任务,享受思考与解答的过程,学有所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提问-解答学习氛围。
3.提问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记忆力
学生应具备全面的历史知识点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在问题 面前整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因此,课堂提问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记忆力,这需要丰富更多的提问技巧和记忆方法,教师要主动促成两者的结合。
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环节后,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提取重要知识点和核心,形成初步的记忆。随后的听课环节中,教师再针对文本中的零散知识点,协助学生进行整合,确保各种孤立性的点能够串成一条知识点,使其形成上下间的联系。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之相连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完成整合知识的最后一步,最终进行解答。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架构,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记忆的准确度[3]。为了巩固知识,教师还可以在最后再次由学生进行提问,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 考历史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记忆能力。
比如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我国的两次“入世”材料,分别是鸦片战争时的入世和2001年进入世贸组织的入世。两次入世的时间段相差较大,学生联合阅读材料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调动所学的知识资源,挖掘记忆中中的知识点。比如教师可以将我国两次入世的事件联系点作为关键,设计提问,让学生先整合思考单一的入世知识点,通过寻求两者联系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其联系的认识,对比下寻求到准确的答案。如“两次入世的地方分别在哪里”?“两次入世的性质有何不同”?等。学生在调动记忆点时,教师可予以提醒,区分入世的被动性与主动性,对比两次入世 中中国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的,这样学生才能深化印象,增强记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亲身参与的相关知识点挖掘、提取与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才能增强[4]。
4.要注重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过去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更多是为诱导学生达成目标而设置,于是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跟随教师思维走,有固定的框架,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形成。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教师必须强化提问技巧的教育,才能问出实效,提高效率。
具体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强化问导的作用,设置有效问题,确保学生更快投入其中,形成自主性的探究思维。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引入故事、娱乐、时政,或是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更快入戏。
比如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时,待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进行内容的梳理,随后设置问题:(1)以现今的视角如何去评价 明治维新?(2)反思俄国农奴改革及明治维新之间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3)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又与明治 维新的出现有和不同,造成两者成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提问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特点,同时各问题间也有明确的联系,便于学生深化认识,解答的过程看待问题的理解点与分析点逐渐深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水平。最后,教师应完善对学生的提问评价,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进一步提高效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问应成为现代化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协助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用技巧强化提问的水平。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点,形成整合知识,对比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富妍.试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读与写,2016,11(12):297-298
[2]李亚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提问[J].科技创新导刊,2015,11(13):189
[3]曾德泉.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考试周刊,206,11(12):138
[4]薛晓荣.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J].教师通讯,2018,2(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