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陌生地理现象的识知障碍——从伯特兰·罗素的哲学观点出发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李极硕
[导读] 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在胸中包容万物,放眼天地之间。
        李极硕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天津300467
        摘要: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在胸中包容万物,放眼天地之间。然而事实却是,大多数学生真正熟悉的依旧只是自己家乡的土地。这种“学习障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十分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它对于学生来讲却很有可能是一道难以翻越的鸿沟。忽视这一问题,将使学生的地理学习遭到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以伯特兰·罗素的哲学思想为依托,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陌生地理现象的识知障碍出现原因及其措施。
关键词:中学地理;陌生;识知障碍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囊括了地表的一切事物,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到生物圈,小到一块土地、一个乡村、一片森林,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陆乃至整个地球。身处山区的孩子很难想象海岸地貌的模样;身处天津的孩子对西部地区的风土也十分陌生;如果没能亲眼目睹,谁又能领略极光的壮丽气魄?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在尝试理解陌生的地理现象时难免会遇到各种识知上的障碍。
一、伯特兰·罗素及其识知理论
1.伯特兰·罗素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费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社会政治领域内,罗素都享有崇高声誉。
         罗素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指出:“教育应该培养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他主张的教育方法,应“减少很快的讲授而多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不应当要求教师发表千篇一律的意见,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教师各抒己见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他指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此外,他认为青年人的性教育在教育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他指出:“在青年人性问题上所采取的传统做法会使人变得愚蠢、虚伪和胆怯,而且还会使相当多的人患精神病或类似的疾病。性的好奇心与其他各种好奇心一样,一旦得到满足,很快就会消失。因此,防止青年人为性问题所纠缠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按其所求,告诉他们关于性的一切事情。”关于教育,他于1926年著了《论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一书。
2.伯特兰·罗素的识知理论
         罗素在《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中写道:“人类所理解的空间和时间,实际并不像科学家所说的那样不带一点个人的因素。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总有个“此时”和“此地”。凡是属于此时此地的事物都是清晰分明的,事物越是遥远就越变得模糊不清。”
        我们对于一个事件的全部认识都是从一个时空中心向外辐射出去的,这个中心就是此时此地我们所占有的这块小小的领域。“此地”是个意义含糊的字眼(尺度:银河-地球-城市),一切“此地”都包含说话人的脑子或者脑子的一部分。


         人类运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某地的位置。它可以保证所有具有精密仪器的精确观察者在经纬度和日期上会得出相同的数字。结果只要我们满足于这些数字,不去深究它们的意义,那么这些数字就不会再有任何个人的因素。
3.以“格林尼治”的认识为例
         在我们人为地把格林尼治的经度和赤道的纬度规定为零度之后,其他地方的经纬度也就随着确定下来。
         但是什么是“格林尼治”?这类名词原是不该在完整的宇宙概观中出现的,它的定义并不是数学上的定义(赤道是)。如果想给“格林尼治”下定义,最好的办法是把一个人带到格林尼治,并对他说“这里就是格林尼治”。如果另外某个人已经确定了你所在的地方,比如纽约,的经纬度,那么你就可以用格林尼治相对于纽约的经纬度来给格林尼治下定义。但是这样仍然逃避不了“此地”这个概念,“此地”在这里指的是纽约。此外,通过经纬度来给格林尼治或是纽约下定义本身就很荒唐。
         总之,无论如何定义格林尼治,迟早还是免不了要把某个地方定义为“此地”,而这却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定义,因为所说的那个地方并不是每个人所公认的“此地”。虽然不同的人给一个地方确定了相同的经纬度,他们对于他们所得出的数字到底还是没有给予相同的定义。
二、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案例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学习世界其他国家人文地理概况时,学生往往会以自身经验去理解与揣摩他国文化特征,无法设身处地的去理解,这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在学习农业相关知识时,城市学生对农业生产缺少认知,难以顺利的理解各个区位要素对农业产生影响的具体形式;在学习海岸地貌时,内陆地区的学生无法想象海浪侵蚀与沉积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陌生的地理现象会给学生带来明显的学习障碍。这些都与罗素的识知理论相互呼应。
三、伯特兰·罗素的识知理论对地理学习的启示
         既然凡是处于此时此地的事物都是清晰分明的,事物越是遥远就越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很容易得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想对某个地理区域某一地理景观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到那个地方去。从“此地”出发,亲眼所见,而不是通过文字、图片这些模糊的视线去遥望这个区域。
         然而,在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当中,这种方案很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无法实现亲身经历每一个或大部分地理知识的“此地”,甚至普通的地理实践活动也因管理与安全问题而难以成行。这就使得地理知识的理解由于亲身经验的难以实现而困难重重。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往往借助图片、视频、实物教具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对陌生地理现象的直观了解,但这一方法距离“亲身体验”的差距依旧很大。随着信息技术手段、观测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的崛起,可以使我们在“此地”这一十分局限的个人的“时空中心”向外辐射的视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长远。VR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甚至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地理景观。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借助这些信息技术手段,无限的接近“亲身体验”,丰富“个人的知识”。使其成为学习其他一切地理知识的基础,减轻识知的阻碍。可以说,地理学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摆脱“此地”的束缚,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捷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