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彭亚丽 任小锋
[导读] 社会生产的人才需求随着技术难度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彭亚丽  任小锋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743
        摘要:社会生产的人才需求随着技术难度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新的育人理念,鼓励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联系协同,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推动学习生产发展,培育对口人才。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实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进一步推动协同育人理念融入高等教育具体内容。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教育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理念相碰撞,在思想教育的引导下,促进高校教师与学生一同了解新教育理念对未来教育以及就业的积极影响。高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协同育人理念的优点以及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根本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促进高校教育有效的人才产出以及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接轨的速度,提高高校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推动能力。高校推动协同育人能够提升高校学术研究的质量。
        一、协同育人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的人才产出与社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或者矛盾,从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观察可知,毕业生就业需求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明显的冲突,大部分企业对于高校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持有怀疑的态度,尤其是部分学生的专业对口比较广泛,没有具体的技术指标,在校企招聘中的优势比较少。在如此悬殊的就业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高校教育培养理念。 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相对于传统高校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当前社会生产技术需求对口的矛盾,从人才培养的根源纠正人才培养的方向,避免高等教育人才产出方向混乱的问题。让更多的高校专业在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下,具有现实的应用性,提高高等教育的实质作用。 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应用也能够为高等教育院校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目前大多数高等教育院校在教学或者专业研究方面投入的资源不够丰富,导致了大部分专业的技术前沿性不足,学生可能面临技术落后或者技术学习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会产生困难。提倡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促进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对口专业的丰富资源如部分技术型专业的实践实习资源,建立高校专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企业生产的机会和企业技术研发的环境[1]。 协同育人理念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能够洗清高校教育的神圣性,让高校教育更加融入社会发展的环节中,避免高校教育与学术研究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具体环节,帮助高校在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者专业发展获取更多的有利环境,为未来的人才发展和培养提供符合社会发展的有效教育条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协同育人理念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教育理念灌输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来说起到关键的思想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成长和发展所形成的具体观念,影响学生在未来学习就业方面的规划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必要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或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书本理论教学、形势与政策的时政选修教学;其次则是高校教育计划中安排的劳动教育或者职业规划教育;最后则是新的教育理念课堂实践教学[2]。在这三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规划以及专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新的育人理念学习机会以及未来专业学习的方向。教师在这三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实施作用,在协同育人理念下,教师也需要学习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具体理论。发挥教师的学习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清晰的思想教育引导下了解产学合作的本质,利用专业学习的资源,积极投入具体专业技术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学习中。
        三、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影响着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大部分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已经逐步由传统的学术研究教育方向转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转变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忽略,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者活动比较浪费专业学习的时间。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具体现实的引导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对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的掌握不到位[3]。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切实发挥党领导一切的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专业疑惑或者思想偏差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进一步的革新,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不同传统的教育方法。


        四、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协同育人理念创新策略分析
(1)坚持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积极学习和宣传新教育理念。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把握住高校党委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理念的新政策进行基础的学习宣传工作。高校在进行新教育理念推广的过程中要要重视党组织的协调作用,促使新的教育理念学习能够推广到每一位高校教师。高校各级党委积极开展和组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学习会议。让更多的高校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国家与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协同学校共同实施协同育人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
(2)建立协同育人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协同育人与立德树人作为共同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要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学生的技术素质也要讲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思想教育模式,将先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学生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个人品德修养,引导学生在实际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自身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在专业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两个方面开展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专业技术与理论结合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或者行为培养中,通过不同形式的高校活动促使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节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专业学习的态度和面对专业实习工作的信心[4]。
(3)建立协同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重视融入协同育人理念,要形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协同育人理念机制,从协同育人理念机制出发,将企业与专业对口进行技术培养目标的建立。将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共同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利用阶段性的学习总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点,让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结束后以明确有效的人才养成目标,进行下一学习阶段的规划。教师要在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适时加入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意识教育以及生涯规划意识教育,鼓励学生在大学4年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下一阶段的成长计划在对口企业的实践学习中寻找合适合理的专业岗位。
(4)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中都会面临学习或者思想转变上的困难,需要学校或者教师为这部分学生答疑解惑。学校可以定时开展阶段性的学生思想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情况或者未来规划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思想情况,将学生按照专业年级等层次进行分批的思想教育活动。在组织思想教育活动的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与对口专业学生进行技术座谈或者技术分享活动,在企业分享活动的同时融入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与企业进行双向的互动沟通,积极主动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探究的兴趣。面对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产生的职业技术道路选择或者未来职业生涯的疑惑,高校更应该积极组织不同类型的就业讲座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安排的就业模拟活动,积极参加高校与企业共同安排的企业文化感受活动。高校在建立协同育人教育机制时,可以联合部分企业在校内开设技术基地和专业技术学习班,为大部分坚持本专业技术学习的学生提供一个提升的通道。高校在举办思想教育活动的同时要关注协同育人的基本校企需求,也要明确学生专业学习技术提升到思想内涵,鼓励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表自身对于专业学习和协同育人观点的看法。
(5)加强专业团支部思想引导能力,以优秀榜样带动专业学生学习。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班级团支部的力量,定期开展班级团干部培训,鼓励团干部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术活动,培养优秀的专业班级榜样。建立合理的协同育人理念团支部活动机制,定期开展协同育人理念团支部活动周,丰富专业班级团支部团建活动形式。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优秀专业班级团支部评选活动,检验总结协同育人理念下专业班级团支部成长情况。选拔一批优秀班级团支部进行校企对接的培训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接近企业工作技术培训的环境。加强对优秀专业班级团支部的思想培养,在不同层次的党支部进行集体表扬和宣传。对部分接受学校企业联合培训的班级开展事例分享活动。
        六、结束语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善协同育人理念的有效机制,利用党委团支部等组织积极展开学生班级或者个人的思想培养活动。加强校企联合,对接专业学生技术培训与思想养成。
        参考文献:
[1]赵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与创新发展的分析与探究[J].智库时代,2020:207-208.
[2]石琳.论协同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商洛学院学报,2020:81-84.
[3]曹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20:31-32.
[4]盛莉莎,程望斌,陶跃进,黄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J].青年与社会,2020:147-148.
作者简介:彭亚丽(1994.12),女,汉族,籍贯:四川乐山,学历:本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