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现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曾妍
[导读]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下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
        曾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410000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下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下面文章对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思想政治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提出,新时期,高校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把思政元素渗透进各类课程,发挥各类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这为高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依据,也为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时期,如何挖掘高校体育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是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概述
        1.1“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是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课程内容相结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将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后,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中国系列”课程,其中包含综合素养、人文教育、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通识性课程,并结合多个专业进行试点改革推广。“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和专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协同育人性质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基础性课程,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锻炼体魄外,它还有着锤炼意志、培养精神品质、形成正确人格等作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将“体育”“德育”相融合,有利于二者价值、功能的最大发挥,提高教学效果。体育学科本身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德育资源,在各专项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规则意识、社会责任、平等自信等思政元素。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也能有效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身具有突出优势,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就是最好的融合点,能有效对接思政课程,形成德育、体育“双育”协作育人的教学模式。
        2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2.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构建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紧跟课程思政的时代步伐,明确新时代体育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定位。目前,高校课程思政与体育类课程融合互通、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形成,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思政工作建设基本上由教务处和体育部门负责统筹。但是,高校推进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仅依靠单一部门或学院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上升至学校层面,由学校根据培养方案设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运行机制,建立各部门各学院的统筹协作和联动育人机制,为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对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并设计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规范和监督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


        2.2做好教学内容的融合与衔接
        实现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在横向融合方面,教师应该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预设每个教学环节的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体育教学,使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这样,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体育专业课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纵向衔接方面,教师应积极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各学科的内容看似相对独立,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辐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课程思政多元性
        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诸多实践策略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交互优势与展现优势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借助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例如,教师基于VR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时候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验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体育竞技,深刻体验其中的体育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现象级传播,创作课程思政系列的微视频、微课堂等。
        2.4构建“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
        过去由于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体质和技能方面,没有涉及到对德育教育内容的评价,导致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幅度弱化。因此,想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构建体育、德育“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学校教委部门站在战略高度进行考虑,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双育”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细化评价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评价条例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11];另一方面,可将“双育”课程效果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的因素之一,促进教师“双育”工作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加入对其思想政治、团队合作、精神品质等体育思政方面的评价条件,促进学生对体育思政课程的热情度和积极性,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体育成绩过于看重身体素质、技术成绩,较为片面的评价考核问题,真正将“德育”与“体育”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2.5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协同创新发展
        在体育教育中应用课程思政,首先需要高校针对教师队伍加强课程思政融合成效观念,鼓励教师积极应用课程思政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活动,争取课程思政能够全面覆盖体育课程各项管理活动、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在改革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面向课程思政推动高校教学工作迅速发展。其次,高校还应将体育教学应用课程思政进行协同创新,让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二者间发挥协同效应,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思政育人功效,合理优化现有育人机制,挖掘体育教学中的育人因素,为其提供育人保障,确保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下身心健康发展。此外,高校体育教学应用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在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从而需要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中既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中发掘与拓展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在顶层设计方面立足于体育文化脉络,通过统筹规划设计构建课程思政体育教学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管理策略,促使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在深度融合开展的过程中发展为三全育人格局。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体育“双育”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学校思政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对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挖掘体育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发掘思政元素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
        [2]赵玉婷.“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德育目标解读及实现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9(06).
        [3]王哲.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