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刘杨
[导读] 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
        刘杨
        辽宁省大连艺术学校 116011
        摘要: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道德与法治是根据青少年们成长过程当中的心理以及所应对的环境而编制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法治和道德意识。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对于该课程并没有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知识与自身在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应该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融入进去。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引言: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表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十分的必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道德与法治当中的许多理念与案例,基本上都是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因此引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们产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帮助青少年们健康的成长。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构建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产物,在整个初中阶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构建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们,对于世界有着更加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要求各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们的这一特点,作为自身教学的基础,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习课程的魅力。道德与法治这个课程对于学生们的情感水平和利用理解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他们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抱更加广阔的天地,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能力和水平[1]。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教学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学生们的生活,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兴趣
        学生对于该课程提不起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教学的内容太过于枯燥,与自身的生活之间几乎没有密切的联系。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时无法感受到背后知识的魅力,所以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们针对生活当中所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身所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学生大多处在十岁至二十岁之间,因此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较少,无法给他们留足思考的空间。不过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中去抽取教学内容和教学元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
        在学习《踏上强国之路》时,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们,没有感受到中国的积贫积弱,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去搜集故事,让学生们去搜集一些关于中国一百年前受到的耻辱,然后让学生们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搜集老照片,通过老照片与现在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强大的现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与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2]。


        (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运用的教学元素,要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
        一个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过度依赖课本,而应该活灵活现的运用生活当中的素材,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当中的知识进行教学,则会导致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兴趣降低,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运用生活当中的元素,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情况,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教学元素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密切的融合。
        在进行《中国人中国梦》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生活当中的元素,让学生们明确什么是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梦其实是无数个梦想,是由无数个普通人普通的却又伟大的梦想构成的。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做出自身的贡献,这一理念反映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就是让学生们意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责任,意识到父母和老师对自身进行的谆谆教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被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的梦想所感染,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责任。
        (三)在课堂上所设置的教学情景,要反映生活,让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时,一定要运用能够反映生活的教学模式,令学生们能够在该教学情景内提高自身的自主思考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内涵,这是整个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实时热点,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所设置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选择历史当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景内进行更好的学习[3]。
        在进行《守望精神家园》时,教师既可以选择当下的实时热点,为学生们传递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需要用历史上传承中华美德的著名人物来教导学生们要身体力行。守望精神家园不只是守望每个人的精神净土,同时也是守望中国人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精神乐园,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重要责任,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定自身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思维体系,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四)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开展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应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将学生们从课本当中解放出来。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提升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三观。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并不能够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所以教师在实际的过程当中应该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学生们通过教学实践能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理念背后所代表的宏观的价值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进行《建设美丽中国》时,教师就可以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训时间,让学生们每周都在校园内进行有意识的捡拾垃圾,关水龙头等活动,这些教学实践虽然很小,但是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这些行为虽然是生活当中不经意的行为,但是却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能够坚持发展过程当中的绿色理念,使我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宏观理念能够体现在学生们成长过程当中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在课堂上传统的理论说教更具有说服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4]。
        三、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的过程。教师根据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构建更加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们对于该课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高尚品德,帮助学生们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娟. 浅析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构建[J]. 新课程, 2019, 000(029):P.163-163.
[2] 宋淑英. 浅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000(003):P.1-1.
[3] 王小燕. 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中的应用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07):1-1.
[4] 钱雪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 新课程, 2020(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