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
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 317000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内容,其内容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增加,相当于初中阶段的“深化版本”。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的结合主要在实施课程理论内容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劳动的方式,使自身能够在课程理论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方面的成长。本文从现阶段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结合劳动教育的特点、作用与意义,对当前的课程指导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探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改善当前生物课程教学指导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劳动教育;教学
一、引言
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对于现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而言,能够在灌输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劳动技能培养。同时,劳动教育也是当代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主要项目之一,教师需要对其引起重视,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内容与劳动教育部分的内容相互结合,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教育。
二、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作为现阶段核心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项目,通过该方面的教育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劳动观念。其次,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在理论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中生物在课程性质上,对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论运用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优化与创新,确保学生能够得到较好的综合素养培育。从以往的教学培养模式上看,早期的学科教学工作主要偏向课程的理论内容教育,应试观念较强,学生的动手劳动能力与理论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全面培养,因而造成学生综合能力成长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因此,在现阶段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理论内容教育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观念、劳动观念与理论实践能力。[1]
三、高中生物课程劳动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
(一)劳动教育观念的缺失
从实际的学科教学工作上看,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安排相对紧张,对于学生的学科教学工作也主要面向理论部分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动态进行教学内容的布置,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并且缺乏劳动教育方面的实施。此外,由于劳动教育与高中生物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理论相对匮乏,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容易忽视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因而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二)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工作融入程度较差
但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教学工作没有多少关联性,但从深层次进行解读,在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基于某项主题制定动手实践、劳动的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缺少针对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得学生缺少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造成劳动能力、实践能力缺少较好的培养途径。
(三)教学评价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方式之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仅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研究结论等进行教学评价,而对于学生的劳动过程没有进行详细的教学评价、引导,造成学生的劳动过程没有深入理解劳动实践的意义,也造成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较差。
四、相关改善思路与教学策略
(一)课中教育渗透劳动教育
课中阶段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需要在当前的某一单元主题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学习的思维转化,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认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在结合课程理论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理论内容的学习。比如,在“遗传与变异”的学科理论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外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使学生在种植基地的观察、实践探究的方式了解授粉技术、嫁接技术与移植技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中教育阶段,教师可通过分组的形式,使学生通过不同学习小组组合,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的植物种植,了解特定植物的生长模式、特征等。如在“无氧呼吸”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设置对照组的方式观察植物出现“烂根”的情况。在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完成后续的实验清理工作,以此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与良好的劳动习惯。[2]
(二)融入智能化技术渗透劳动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塑造还缺乏一定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在进行劳动观念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其注意力存在难以集中和课堂教学参与性较差等情况,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在智能化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能够进行情境营造的手段得到较大程度的丰富,通过多种内容展示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具现化的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学习。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理论内容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等,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更好融入教师的讲解内容中,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植物细胞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完整的洋葱中进行实验素材的准备,其次,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准备,使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转变以往纯文字性的理论叙述,以此获得的较好的劳动技能学习效果。该教学过程中的智能技术运用形式可通过影像资料引入的形式,使学生在动态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中进行观察,在多媒体资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以小见大类型,使学生在视野上能够认识细胞基本单位的概念。在进行智能化技术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通过试验示范的影片资料进行展示,在试验、劳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此构建严谨学习的教学情境。[3]
(三)建立多样化教学评价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工作中,多数教师主要重视考试成绩的结果、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于学生的拉动技能评价也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分级,对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存在一定局限性。新课改不仅在教材的课程章节上进行了相关改动,也提出了新时期劳动技能教育的新要求、新目标,由于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较多且学生本身具有个体差异性,仅靠单一的教学评价指标,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评价的侧重点,通过综合向的教学评价,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优点,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较好的教学引导。
(四)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劳动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服务于人类、地球生态环境。生物课程的劳动教学工作需要积极面对生产实践,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实践的视角上理解生物课程学习与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当代农、林、鱼、牧业都与生物科学的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如生态农业建设、无机蔬菜种植等,都体现出生物科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特点。教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灌输该方面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人工育种、病虫害防治与农作为改良等技术中,认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结语:综上,教师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理论内容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策略,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动手能力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理论内容学习过程中配合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以此获得较为全面的素质能力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婧.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7:37-37.
[2]韩绍杰,王伟强,张文波.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23.
[3]陈小红.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八年级中旬),20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