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车圣洁
[导读]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具有较深人文内涵的学科,在高职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车圣洁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51400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具有较深人文内涵的学科,在高职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本篇文章将针对这一点作出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人文素质
        一、汉语言文学对高职生发展的意义
        高职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有很多,但要注意的是,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所具有的熏陶及影响意义是积极重大的。首先,通过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文素养对于高职生们的专业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作用,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人文素养往往是一个人内在涵养高低的重要指标,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人都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交活动,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隐性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类课程既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化教学,培养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基础常识、实用写作技巧及交际能力培养。其次,也需要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层次,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教材中,往往选择的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最经典最隽永的精品佳作,不仅能缓解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压力,通过学习,也能让学生在作品中内化提高,帮助高职生陶冶情操。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人格品质
        根据近年来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对于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还不够清晰,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很多事物无法做到正确的评判,在思想建设方面也不够健全,对于外界事物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的情况;除此之外,学生受到社会外界不良风气影响,形成了一些建立在自我利益的追求的行为方式,容易发展出不健全的人格,这一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高职学生往往处在16岁-22岁这一年龄段,虽然生理发展阶段接近成年人,但心理发展及三观发展尚未健全,加之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过往生活经历挫败感居多、人生目标感较弱的情况,往往存在是非辨别能力差,意志力相对薄弱,抗压抗打击能力不强,易受不良思想侵蚀几率较大等情况。长此以往,将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国家的发展都造成阻碍。
                (二)缺乏对人文素质的重视
        就现状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老师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实践性,部分教师只是教授知识,并且认为这就是全部的教学任务,而这些零碎地知识点和浅显的文学知识并不能给学生的文学内涵素养起到充分提升及丰富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陷入机械式学习,找不到学习该学科的兴趣点,这是忽视了对汉语言深层次内涵的深入探究而造成的。同时,由于高职基础课程开设课时量及集中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平均分布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及渗透教学方面缺乏灵活性和长效性。除了老师层面缺少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关注以外,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将就业率作为首要目标,而并不认为人文素质是重要的,也没有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此项,导致整个教学教育体系缺乏此方面的活动,这就在现实客观方面阻碍了人文教育的展开、实施及进步。
        (三)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由于现实因素,比如某些高职院校水平及实力不足,部分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师往往安排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该部分教师本身教学的经验不足,需要时间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中需要面临的问题会较多。另外有部分老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常年以刻板传统的方法和理念进行教学,也缺乏人文素养融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知。这些都对学科实践性和教学质量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从专业数据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教授及以上更高等学位的教师只占整体队伍的约20%。这表明专业素质整体偏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人文素质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的人格素养
        近年来,高职学生中心理脆弱、意志缺陷、抑郁焦虑等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呈现逐年升高趋势。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利用好课堂,根据学生状况,灵活运用专业素养,将学科基础知识、实践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来达到影响学生、加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潜力和实力展现出来。因此,老师更要强调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相关人文素养情感熏陶。比如,开展读书会、阅读笔记比赛等活动深挖经典,深度探究名著,对经典文学文本、主题、内涵解读,学习使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更高层次加强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良美德的认知。而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老师的教学就不再是重点了,主要要求强调学生的自主交流及表达能力,比如辩论赛、征文展、朗诵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笔者认为,许多经典历史故事是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最生动鲜活的例子,比如屈原以身殉国,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都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历史长河中高尚人格的动人之处。
                        (二)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汉语言教学现状而言,我国的汉语言教育方面还存在缺陷,部分方面及角度不够完善,例如教学方法传统老旧、教学内容刻板单一、学生反映不强等问题,这在客观方面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的障碍。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想发生实质性的飞跃,还要对整体知识体系进行剖析和处理,优化升级、协调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适合现代学生学习的方案。主要在于在实用技能的基础上,增添人文素养、文化类教学活动方面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中,教师更要强调创新,转换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增加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的现代化和灵活性,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途径,引入如慕课课堂、微课、云课堂等方式,贴近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从线上教学经验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从文本解读中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充分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开展教学。此外,通过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度,比如戏剧角色扮演、文学作品自由创作评选、节日传统文化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合作竞赛学习探究中,通过自主学习活动领略到文学的深厚魅力,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底蕴。
                        (三)侧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就是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深入融合人文素养的创新模式,其不仅仅节目内容新颖,知识点深入浅出、趣味性吸引了众多观众。从中我们能看到,要想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辅助学习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就是老师的自身素质是否达标。因此,想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高质量教学,就一定要注重对老师队伍的培养,打造有高职院校特色、有深度人文内涵的精品课程和师资队伍。采用同课异构、集体教研、公开课磨课、老带新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快速提高新教师教学技能及水平,促进新老教师的交流互动。学校层面,增加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师培训、竞赛机会,加速教师学术背景专业化,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历提升等措施,从而为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可持续的师资保障。
        总结
        汉语言文学近年来被很多人忽略,但实际上,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积极意义,对于高职生们未来的专业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对高职生们的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最终能够实现高职生们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万雅红.浅谈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交际,2019,(13).102-103.
[2]马秀萍.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J]. 知识窗(教师版), 2020(8).
[3]李煊. 浅谈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J]. 北方文学, 2019, 000(003):165-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