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普通话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魏衍辉
[导读] 普通话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通用性官方语言
        魏衍辉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15000

 



        摘 要:普通话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通用性官方语言,是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形成的降低沟通交流成本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很多如幼师、销售、文秘、少数民族学校等行业或群体中对普通话的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幼儿园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整个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幼师的普通话教学活动,提高幼师的普通话的整体水平。本论文尝试从学校教育体系的视角由整体到细节的场景探索幼师普通话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普通话 民族 幼师 教学改革

一、幼师普通话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普通话是中国人民群众必然要掌握的基础性语言技能,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普通话的语言教学是其必然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从幼儿园时期就对学生的日常普通话的使用习惯进行规范,增强学生对与普通话的重要性的认知和使用习惯的建立,必然对其形成民族性、全国性的语言思维习惯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幼师普通话教学改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师教学质量和孩子与未来的良好交流互动有着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1.1幼儿园推广普通话对民族区域脱贫致富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普通话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交流中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甚至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的百姓群众摆脱贫困走向物质富裕的基本技能。所以,在民族地区,将普通话的推广定义为同政策、资金、项目等各种扶持性内容同等地位的经济、文化交流手段。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普通话的推广,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普通话掌握者的数量和比例依然偏低,这对他们掌握先进技术、获取有利信息、缩小信息不对称比例等起着一定的限制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广普通话的使用,我们必须有序、有步骤的在国家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如幼儿园中大力的推广普通话,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从小时候起就开始认知、掌握普通话,打通民族群众与全国民众的顺畅交流,贯通信息的交流互动体系。
1,2突破现有的普通话在幼儿园中的推广困境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境和不足,这极大的影响力普通话在民族地区幼儿群体中的基础性质量。首先,民族地区的老师的教学习惯是普通话和方言的交叉使用,普通话能说好的地方选择普通话,地方性语言能说好的地方使用地方性语言,这种对语言使用的随意切换,极大的割裂了普通话的语言思维体系和文化历史背景,使学生对普通话的理解出现碎片化的模糊记忆;其次,在国家通过法律体系将普通话定义为各类幼儿园的校园语言的前提下,许多民族性幼儿园出于在业绩考核体系中不包含对普通话推广程度的要求的前提下,或者许多农村幼儿园在家庭式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老师和老板双重角色的影响下,对普通话推广的教学规范和制度进行选择性忽视;
1.3落实培养合格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准教师的政策
国家对全民包含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素养的要求是说好普通话、使用规范性汉字,这对于构建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其中基石性作用,将极大的利于民族地区的爱国精神的培育和对全国民众的凝聚力的感召。近年来,国家在相关的语言文字普及攻坚方案中明确提到了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的要求,同时提出学校普通话教育的主要渠道定位。所以,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高度重视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时代任务,明确的提高普通话的推广范围和质量。
对于教师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师而言,普通话既是教师的职业用语,也是教师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和教授推广普通话,关系到国家普及普通话的进度和范围,也关系到民族学生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知识资源的局限,对民族学生走出区域和走向社会的进程起到了激励和支持的作用。故而幼师普通话教学的改革,决定了幼师普通话教学的质量,这就进一步直接决定了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良性的语言影响价值链的完成需要我们的准教师的坚持和存在。

二、幼师普通话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索
为了更好的对幼师进行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改革,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的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改善和优化,提供更多的创造性地改革策略,提高幼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普通话教学质量。


2.1将普通话教学嵌入民族幼儿园所在区域的日常生活中
民族地区的幼师在普通话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守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在为幼儿创设的一日生活交往的真实情境中有意识的自然渗透普通话的使用场景、使用内容和使用目的,将普通话的使用情境与一日生活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如礼仪、感恩、吃饭、游戏等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幼儿在洗手、如厕、派对、就餐等环节中通过普通话进行指令性语言的传达,让学生们在倾听理解后完成相应的活动;在一日生活流程中,教会孩子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互动,引导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使用陌生的语言系统沟通表达,提高学生们对普通话的练习次数和掌握速度。
2.2提高幼师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信息数据的分析能力
我们要培养幼师在普通话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表现性、发展性信息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能力,具体来说,我们要为幼师搭建一定的信息技术平台,帮助幼师对学生进行单子档案的创建,客观、真实的反应幼儿在普通话学习中的变化信息数据,为幼师的教学方式的调整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包含幼师对幼儿在真实自然的一日生活环节、主题活动情境中对于普通话的理解、表达、交流、互动的动态的发展数据,将现场教学、现场评估、现场记录、复盘改善的教学活动体系纳入整体的幼师教育体系中。


2.3创造幼师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的游戏化方式的多样性
民族区域的幼师在进行普通话的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的程度的避免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将游戏化的教学过程纳入普通话的推广教育过程里面。
首先,游戏化的基本原则是普通话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根据民族区域的幼儿主动靠近、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究的准则来进行,让幼师在积极性、愉悦性、活泼性的教学活动中带动学生的直观体验,降低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理解、表达的成本。
其次,游戏化的重点在于降低幼师在幼儿园中推广普通话的成本,游戏化设计的重点要集中在儿童的倾听理解和表达表述模块,其中的游戏化部分需要聚焦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句、语法等普通话的构成部分,通过实物、卡片、音乐、童谣、歌曲、动画、主体活动、故事情境等多种方式,锻炼幼儿对普通话的感受和理解,提高普通话的表达和互动能力。
第三,游戏化的具体在于创造性地进行丰富的普通话故事表演游戏,通过在一定的故事主题下,利用各种道具、材料进行普通话故事的表演,通过身体动作、角色分配、交流互动来对普通话进行模拟再现,提高幼师对幼儿普通话理解、学习的教学质量。
2.4学校要为幼师的普通话教学提供必要的运用环境
民族区域的幼师在普通话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合适的教学环境,将普通话的使用时间集中在某一时间段的具体环境中。比如可以供幼师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普通话绘本区,在其中置放丰富的、适宜的绘本图画书,引导幼儿学生从读图兴趣转变到对普通话的口语、文字的兴趣;比如在幼儿园的内外环创中,将区域的民族文字和普通话文字匹配性标注,提高整体的普通话敏感度;比如通过幼师整体把控的儿童舞台话剧引导幼儿学生在普通话的语气、语调、词汇、语句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甚至通过关注不同的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对幼儿的不同性格和表达特点进行分工、协作,为所有的幼儿说普通话提供机会和指导。
2.5提供全面的、专业的普通话推广队伍
为了更好的在民族区域尤其是幼儿园中进行普通话的推广,我们必须扩大普通话的推广队伍,除了建立日常化的普通话推广人员,还有培育专业规范化的幼师队伍。首先,我们要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保育员、厨师、安保人员、保洁、保健医生等所有人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提高普通话在幼儿园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其次,将普通话的使用水准设定为专业的幼师队伍的教师专业标准,提高幼师对普通话的使用规范和表达标准,对民族区域幼儿园内的专业普通话老师人数进行一定比例的配置,扩大幼儿园内广泛的普通话运用队伍。

三、结语
普通话的推广对于全民族人民群众的深度连接、共同奋进提供了语言基础,其中民族区域幼儿园的普通话的普及对当地地区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高度。我们对幼师普通话教学的改革策略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优化设计,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教师队伍的水平、资源支持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提高普通话在民族区域幼儿园内的推广深度,为民族区域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静.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调查研究[M].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5-67.
[2] 倪文.浅谈技校幼儿师范专业普通话语音教学[J].海峡科学;2010年0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