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杨其容
[导读] 应新型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受到关注
     
        杨其容
        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610200
        摘要:应新型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受到关注。由于数学的学习相对枯燥,同时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又太过于单一,致使教学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部要求老师转变以往的数学教学的方法,将趣味性课堂代入学校的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层次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我国数学教学史的突破性的创新,为以后数学教育的发展启到了先进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策略
引言: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理解的困难。小学生属于低年龄层次,他们对于立体化和形象化的知识更能很好的掌握和记忆,鉴于此,老师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应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被动的知识积累性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兴趣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改进,过去数学的课堂教学,老师自说自话,只是将数学知识单方向的讲述给学生,而缺少学生的反馈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关注,以此降低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趣味性教学则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自由,并逐渐获得数学的学习乐趣。
        一、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趣味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为目的,进而优化数学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对于教师来说,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加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加喜欢老师的课堂,进而增加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学生而言,趣味性的教学课堂更符合学生的口味,贴合学生的喜好,也让学生学习数学更加具有积极性,增加对于数学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整个数学教育进步的彰显,是数学教学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一步。
        比如,在学习《圆形的运动》这节课的时候,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图形的运动过程,并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绘制图形,提高对于几何直观的思考能力,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图形运动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此增加数学知识的形象性,提高学生对于图形运动的理解。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用趣味性的课堂练习题
        对于贯彻兴趣化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趣味性习题的训练,将以往学生对于数学习题,仅仅是完成作业的目的,转换为在数学习题的解答中获得娱乐性的满足。这种趣味化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老师对于趣味性的习题进行发现和布置,或者老师进行专门化的精心制作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习题,然后分发给学生手中,让学生在算题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的解决数学问题,因为小组讨论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中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学生在多样化的趣味习题的练习中,也能够体会数学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背诵和做题,还在与对数学本身逻辑性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概念,会计算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1克=1/1000千克理解换算的法则,并清楚认识其单位大小。所以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例举大量的趣味性较浓的计算题,增加学生对于小数的认识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能力。也因此,增加了数学教学的效果和数学的核心素养。对于这次的课程,学生不但在课堂上掌握了小数知识的认知,也在练习中,获得学习的娱乐性,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度,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带领学生动手操作
        趣味性教学也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实践训练,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要学会在数学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具备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而动手操作就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性,而动手操作也能将数学抽象化的知识变换为立体形象的具象化的图片和动态图表。这样,就提高了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增加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升了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的认可和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也在动手操作中,增加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学习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的时候,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比较图形不同面积的大小,以及物体的长短,从而增加学生对于图形面积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了解。所以老师在课上,可以将测量图形的工具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自主测量图形面积和长度的过程中得出结果,进而加深学生对于面积大小的认知。也因此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于这节课的收获也不仅仅是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就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一直是数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所以老师要根据小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进行针对性的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数学知识的可理解性。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丰富学生视野。这样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方法也是提升数学教育在世界数学教学中的可知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数学具有悠久的成长历史,并有着中华文化的古老的烙印,所以学习好数学也是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于我国数学优秀的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孙发元. 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研究[J]. 学周刊,2021,3(3):151-152.
[2]张乾军.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 考试周刊,2021(20):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