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晓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柳市职业技术学校325600
摘要:课程体系是支撑中职院校教育实践的依托和介质,也是中职院校课堂改革的有效推动力,而会计作为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学科,其自身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佐证中职院校自身实力的一个标杆,能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对此,本文也将以三教改革为背景,立足于中职院校的会计课程体系设计,从课证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三教改革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调节的意义,并探讨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三教改革;中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课证融合;实践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技术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会计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中职院校而言,要尤为强调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性。
一、分析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课程体系建设本身就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为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划分,课程范围的界限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做出宏观意义上的整体规划和细致的描述。中职院校作为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的新型成果,本身就具有职业性的鲜明特征,所以必须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与企业相对接,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人才和岗位的契合度。 早在之前,国务院也针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下发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文件,并展开了相应的实践探究,在这其中,三教改革就是尤为突出的主要内容,这一话题围绕教师,教材,教法这三个主要层面,论述了人才培养应当关注的重点话题,涉及到职业教育由谁来交?教什么?怎么教等基本问题,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也与人才的社会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也就足以看出,三教改革是中职院校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也是人才培育机制进一步深化的切入点。并且,诸多宏观文件中也明确指出,中职院校必须要借鉴国际优秀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更为详细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要明确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把学历和证书充分结合到一起,要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够积极争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自身的就业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中存在的矛盾。由此可见,三教改革能够让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和环境,可以推动会计专业实现课证融合的目标,推动教育要素和经济要素的交叉渗透和组合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知识的有效共享,推动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共同发展,构建更为优化的办学格局[1]。
二、分析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
(一)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必须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要实现课堂和岗位的无缝对接,院校和用人单位双方也应当及时交换必要的数据。在这里,中职院校要主动出击,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把握好放管服政策的核心和本质,在开创未来的同时,也要兼顾过往,要明确财会人员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寻求更加优质且具有潜力的合作伙伴,要搭建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的桥梁,推动会计专业向着更加专业化和复合型的方向迈进,为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注入更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企业也需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主动与中职院校谋求合作,要了解社会劳动力发展变化的趋势,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实践环境,让学生也能够快速的适应自己身份的转换。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当发挥出自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实现课证融合,实现两方主体的双效共赢[2] 。
(二)优化课程结构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可以让课证融合变得更加紧密,中职院校可以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不同的类别要保持相对独立性,拥有各自的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要按照比例进行分配,最终组合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讲,中职院校可以把整个会计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实训模块,素养模块等多个部分。不同的模块中也要包含相应的子模块,以会计理论模块为例,这一领域就可以涉及到规范性与实证性理论,财务实操理论等等。技能模块也可以划分为登记账簿,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编制,报税工作等多个内容。以上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经过灵活的排列组合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阶段性的探索,例如,学校可以把财务实操理论和专项技能结合到一起,为学生设计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整合完整的学习链条,让学生可以更加明确的理解自身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三)丰富课程元素
中职院校必须要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准,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元素,推动后续会计课堂的实践和改革凸显出教学的实效性。在这里,教师要打破过去的思维定势,尽可能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通过启发式的方法,创设出多元化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展示出自身的会计技能,组织学生参与小组的交流,并让学生自行进行讲解和评价,这些都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勇气和信心,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搭建更为平等的沟通桥梁,两者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轮岗到企业进行考察,参与特定的职业技能训练,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的会计技能水准,这样也可以在课堂上做出有效的示范,发挥出榜样的引导作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中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壮大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应有之策,也是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校企合作力度的加大,课程结构的优化排列,资源的延伸和拓展这三个角度论述了中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调节的方法,充分结合了会计人才培育的特征,尊重了学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构建更为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 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 No.163(25):278-279.
[2] 席海英, 谢宇畅. "注册入学"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基于财务转型背景下江苏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调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 No.690(0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