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威
厦门市第十中学,福建厦门361022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例,围绕教材章节内容资源的整合和处理、探究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的组织,进行地理微单元教学设计,融入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资源整合;单元教学;区域协调发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是基于真实的情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地理教材,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重新编排,对于部分关联度较高的章节,可将内容进行整合,便于开展地理单元式教学。在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和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中,可选择以第一节黄河流域为区域背景,进行内容整合。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资源准备】
视频材料1:三门峡大坝介绍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7203675105782540.html
文字材料1: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
文字材料2:
地上“悬河”:河流河床由于泥沙淤积而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段。
文字材料3:
2020年8月20日,黄河流域完善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工作推进会在太原召开。会上,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九省(区)签订了《黄河流域河湖管理流域统筹与区域协调合作备忘录》。会议完善了黄河流域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
图片材料1:黄河水系分布图/谷歌地球软件
【活动步骤】
1.选定表达对象:黄河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原因
2.分析供表达的图文资料
(1)黄河中含沙量大,寻找其沙源,圈出其来源范围。
(2)找到黄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干流及分水岭。
(3)说明黄河流域下游流域面积较小的原因。
(4)说明黄河流域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的原因
(5)小组讨论,评价三门峡大坝对黄河流域的影响(对上、下游的利弊影响)
(6)举例说明黄河流域河长制能协调解决的问题。
3.罗列表达提纲
4.确定表达的呈现形式:
(1)组内合作表达:前后4人小组探究,代表上台分享,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2)组间质疑式表达:组内表达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或补充。
5.教师总结:
(1)根据寻找沙源活动,说明出流域的概念。
(2)从河流外力作用知识和黄河流域特征,分析黄河流域下游“地上悬河”的成因。
(3)组织学生登台表达讨论观点,明白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二、 黄河的调沙减淤
【资源准备】
文字材料1:
三门峡水库的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迫使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每秒3084立方米逐步增加到了每秒9701立方米。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之后进一步改为“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对水量和泥沙进行双重调节,一般水沙年份水库可以达到冲淤平衡,可以保持长期有效库容,为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字材料2:
冲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河床的冲淤是由于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而引起。
【活动步骤】
1.选定表达对象:黄河的调沙减淤措施
2.分析供表达的图文资料
(1)分析三门峡黄河大坝改建和水库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之后进一步改为“蓄清排浑”)改进的原因。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水循环等)地理原理,对图中相关治沙措施进行说明。
(3)说明为解决黄河沙患,黄河上、中、下游可采(选)取的措施。
(4)分析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产生的影响。
3.罗列表达提纲
4.确定表达的呈现形式:
(1)组内合作表达:前后4人小组探究,代表上台分享,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2)组间质疑式表达:组内表达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或补充。
5.教师总结:
(1)对于解决黄河沙患,不能简单以修大坝拦沙的单一措施,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2)对不同流域部位(侵蚀区和堆积区),调沙减淤措施不同,要(以小流域为单位)因地制宜。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资源准备】
书本表格材料1: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文字材料2: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同时,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为了黄河治理和防洪的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还必须留出一定的输沙人海和生态环境水量。
文字材料3:
黄河2015年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79%,工业用水占10%,生活用水占7%,生态用水占4%。其中,兰州到头拐、三门峡到花园口两河段2015年分别从黄河取水153.03亿立方米、22.99亿立方米。
书本图片材料1:
20世纪70-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天数
书本图片材料2:
黄河兰州到头拐、三门峡到花园口两河段用水结构(2015年)
【活动步骤】
1.选定表达对象: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2.分析供表达的图文资料
(1)根据文字材料1和图片材料中相关信息,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分析黄河下游断流天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结合材料2和查阅黄河流域省级行政区相关信息,制定黄河可供水量分配的方案(大致比重、方向)。
(4)将黄河兰州到头拐、三门峡到花园口两河段用水结构分别与全流域的相比,说明其各自特点。
(5)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4.确定表达的呈现形式:
(1)组内合作表达:前后4人小组探究,代表上台分享,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2)组间质疑式表达:组内表达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或补充。
5.教师总结:
(1)展示“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表”,和学生展示方案进行对比,进行点评。
(2)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探究,从不同尺度分析用水问题,进行思维结构梳理。
四、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资源准备】
文字材料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年来,黄河水资源总量呈减少的趋势。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1956~2000年45年系列,黄河利津断面以上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34.8亿m3,较“87分水方案”批复时采用的1919~1975年56年系列减少45亿m3。
表格材料1:
黄河相关省市水量分配及超额情况表 单位:亿立方米
【活动步骤】
1.选定表达对象: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分析供表达的图文资料
(1)说明对黄河流域实施跨流域(流域外部调入黄河流域)调水的原因。
(2)根据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分析选择长江流域作为供水区的原因。
(3)结合调水线路区域特征,比较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4)说明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分别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罗列表达提纲
4.确定表达的呈现形式:
(1)组内合作表达:前后4人小组探究,代表上台分享,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2)组间质疑式表达:组内表达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或补充。
5.教师总结:
(1)从政府的视角分析我国实行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方面,归纳结南水北调的影响,总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程菊.重构单元学习,促进核心素养落地[J].基础教育课程,2019(7);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