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安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 广东 东莞 523500
摘要: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本知识的局限性愈发明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共识。纪录片《航拍中国》通过全新的空中视角,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当然,纪录片《航拍中国》的作用不仅这些,合理利用好纪录片《航拍中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一、运用《航拍中国》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其内涵包括认识区域、区域认知方法、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观念。
纪录片《航拍中国》以全新的空中视角俯览中国,可以说是各省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航拍中国》新疆一集,就为学生介绍了新疆以下的一些自然和人文风光。
气候 火焰山的高温、伊犁河谷地的湿润
地质(地貌) 雅丹地貌、沙垄、沙丘、安集海大峡谷、石拱门、天池、赛果木湖
水文 有“水怪”传说的喀纳斯湖、河道弯曲的开都河、干涸的罗布泊、天山上近万条的冰川
生物 捕猎高手的金雕、只有短短一周花期的杏花、荒漠中的蒙古野驴、普氏野马、涵养水源的雪岭云杉、装死的胡杨林、利用体液储水的骆驼、夏季为寻找含水植物而奔跑的鹅喉羚
人口 近一半的人口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
城市 被称为“巴扎”的乌鲁木齐和喀什、“八卦城”特克斯城、“石油城”克拉玛依
工农业 棉花、番茄、辣椒、薰衣草、葡萄等农作物的种植、福海的渔业、哈萨克人的转场牧场、水利工程坎儿井。
交通 翻过崇山峻岭的赛果高速
《航拍中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而且,相比起枯燥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片,视频素材更具有优势,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不仅仅要求学生认识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区域认知方法去认识一个区域。如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强,形成大面积的沙漠,河流雨水补给少,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动植物的耐渴耐旱、荫房墙壁上的花孔的设计等等这些特征都是与新疆深居内陆,气候比较干旱有关系。同一区域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用整体的认知方法去认识一个区域。这也是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所要求的。
另外,《航拍中国》不仅为学生展示各地的风光,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还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地理情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解决真实地理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航拍中国》恰恰可以为我们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案例。如我们在讲农业区位时,我们可以用新疆种番茄等农作物为情境。在讲地貌时,风力侵蚀地貌可以用新疆的雅丹地貌、石拱门作例子;风力沉积可以用新疆沙丘、沙垄作例子,关于流水侵蚀可以用新疆开都河弯曲的河道作例子。这正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一1.4的教学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在讲可持续发展时可以用福海5月禁渔期间可以捕捞池沼公鱼的例子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运用《航拍中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首先提出了重视问题式教学的建议。所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航拍中国》视频,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在《航拍中国》新疆一集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天山被认为是新疆文明的源起?(水文)
2.描述天山天池、赛果湖、雅丹地貌、沙丘、沙垄形成的过程。(地质作用)
3.为什么开都河的河道比较弯曲?(地质作用)
4.新疆种植棉花、番茄、辣椒的有利条件。
(农业)
5.伊犁河谷地为什么被称为塞上江南?(气候)
6.为什么伊犁河谷地能成功培育薰衣草?(农业)
7.赛果高速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困难重重国家还是要建?(交通)
8.推测克拉玛依石油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
9.乌鲁木齐、喀什两座城市为什么商贸比较发达?(商业)
10.雪岭云杉有哪些生态意义?(生物)
11为什么吐鲁番的火焰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气候)
12.为什么新疆有一半人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人口)
以上的问题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涉及到地理各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调动综合思维才能解决。地理教学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综合思维,也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慢慢学会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还让学生自行设计与《航拍中国》新疆一集相关的问题。以下是学生设计的其中两个问题:1.江南的杏花与伊犁河谷地的杏花有什么不同?2.薰衣草的试验地除了伊犁河谷地,还有哪些地方?为什么选择了这些地方?为什么除了伊犁河谷地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成功?没想到学生把会视频看的这么仔细,其中的一两句台词都可以联想到相关的问题,更没想到的是学生竟能设计出这些结构不良的问题,着实让我惊叹不已。
三、运用《航拍中国》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层出不断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学生作为未来世界建设者的主力军,非常有必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航拍中国》的每一集中都有这样的案例,在新疆一集中也不例外。比如在新疆一集中有提到的,建立了天鹅保护区、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等,让一度在中国灭绝的普氏野马在人类的帮助下重新学会了野外生存技能,走向荒原,保护了野生动物,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哈萨克牧民的牧场转场也是适应自然变化规律,紧跟季节的节拍,体现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坎儿井,体现的是人类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对自然的合理改造。5月是福海的禁渔期,以保证湖中生物的繁育,但其中的池沼公鱼却可以捕捞。那是因为池沼公鱼繁殖能力惊人,不用担心因捕捞而灭绝。另外池沼公鱼寿命大多只有一年,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人类的捕捞,池沼公鱼也会在一年左右死掉。所以禁渔的同时可以捕捞池沼公鱼,既可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又保证渔民有活干,保证渔民的收入,实现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比起单纯的说教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社会、生态都持续发展了,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四、运用《航拍中国》提高地理学生的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所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航拍中国》那美轮美奂的景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给学生留下想去看看的种子,相信以后有机会去旅行,即便遇到困难,但想到就在眼前的美景一定会坚持下去的,这就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养成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当然,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除了户外考察外,还包括调查、实验等形式。在上学期间要去户外考察是比较难实现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调查类的作业:1.上网搜索若干条新疆旅游路线,比较其中两条路线的优劣,并自行设计一条旅游路线,阐明设计意图。2.上网搜索新疆旅游攻略,总结去新疆旅游需要注意什么?3.目前,《航拍中国》一共拍摄了25集,还有9个省(市、区)没有拍摄,现在请你做导演。拍摄其中一集,你有什么构思?其中最后一个作业,学生是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需要与他人合作,并要经过加工、筛选和整理等等,这其实是挺困难的事情,但这也是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航拍中国》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运用好这一工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段玉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地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2.韦志榕 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黄吉安 18925567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