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雨 黎晓军
富锦市第三中学 富锦市第三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体育教师来讲怎样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同时,兼顾好体育考生的课堂练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体能训练是基础,要打好基础就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相应调整课程结构,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体育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考生;体能训练
引言
高中体育考生其实是高中学生群体的极小的一部分人,可是当前的体育教学面对的是普通群体,对高中体育考生而言却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起来高中体育考生的需求,积极探究当前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探究新课改下增强高中体育考生体能训练的意义
新课改下增强高中体育考生的体能训练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高考体育考试项目来看,体育高考的选材对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是针对考生的运动专项进行考核,对速度、耐力、力量、协调性等综合运动素质的考核成绩才是决定考生最终报考相应体育院校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于体育考生而言,若不经受适当的长期体能训练,其体能水平是难以实现提高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尤为不利的,此外,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充分重视起来,但对于体育考生来讲体育课上的练习强度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分析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考生如何发展体能训练
(一)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1日常阶段的训练
在高一阶段,学生其体能跟身体素质各有差异,这时我们要重点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每年都有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的常规工作,我们可以将体能训练计划与之相配合。大部分的体育考生在刚刚进入高一时,其实并没有参加体育中考的想法。到了后期会因为兴趣、成绩、家庭因素等原因而选择了体育高考的道路。所以如果前期没有好的体能基础,到了高考前想“临阵磨枪”搞突击这是不现实的。体育教师在制定课内体能练习时应合理的进行分层教学,这不仅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也兼顾到体育考生。具体来说教师应增大中长跑的练习,提升学生自身的耐力。
2寒暑假期间的训练
实际上对高中体育考生来说每个寒暑假都是其进行体能训练的最主要时期,一般这个阶段的学生承担的课业压力会相对较轻,他们能够有更多时间投身到训练中。在此期间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增加训练负荷跟时间,让学生多进行力量方面的负重练习,不断提升训练重量。教师要以每个学生具体情况为准,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流程。
3备考冲刺时期的训练
考前冲刺指的是最后一学期开学至考试之前一个月,一般这一时期的体育考生已基本完成其力量跟耐力方面的训练,且历经两年多训练他们的体能大体上已可以适应高强度的练习,所以这一阶段的训练应该以专项训练为主,着重对专项运动的技巧跟速度展开训练。在冲刺备考时期,体育教师要对每名考生的进步都予以充分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力求将学生的考试潜力跟技巧都激发出来。
4考前的热身训练
考前热身主要指的是考试之前的最后一个月,这时的体育考生基本处于备战状态,教师要尽量设置一些模拟考试,让考生对真正的考试及流程有所熟悉。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高强度训练是不适用于此阶段的,以设置模拟考跟赛前比赛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所有学生都熟知考试相关规则。所以考前的热身训练一定要确保学生具备足够体力,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其取得最理想的成绩。
(二)改良传统教学形式,实施精准教学
新课程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内容构成。必修课程是以田径、体操等项目构成,从课程内容设置上分析,必修课程所针对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发展。选修课程则是在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基础上开设球类、健美操、武术等项目让学生选择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差异,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强度上有所区分,在体育课堂上做到合理的教学分层,精准教学。
(三)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升级优化教学内容
高中体育考生其实质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而不是单纯运动员,他们每天练习时间也十分有限,只有早上跟课外活动时间,大多数时间还是以读书、应对考试为主。所以想要让体育考生同时将学习跟体育训练兼顾好还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因为时间是有限的,在二选一的情况下必然会顾此失彼。当然还是有运动水平高,文化课也学得好的学生,可是这样的学生还是占少数。而体育高考则是体育术科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双线考核录取,哪一条线不达要求都会影响升学,也就是说体育考生在高中现阶的学习和生活中必须要根据自身情况,将体育跟文化成绩同时兼顾好。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思想,让那些文化课差但是擅长体育的学生,主攻文化课,这必然会挤占体育术科的训练时间要主攻体育,反之亦然。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其实如果我们将体育课利用好,针对体育考生就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升级优化其教学内容,时间是可以“多”出来的。这样不仅会增加了训练的密度和强度,甚至还会使文化课的时间也“多”出来。
(四)利用“明星效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人都是相互影响的,当某些高难度或者高强度的练习内容出现,必然会有人“打退堂鼓”望而却步。这时有人能顺利完成了练习,则必然会有人产生“试试看”的想法。当完成的人数越来越多,后面参与的人自信心就会越足。体育考生虽然是学生群体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在体育课上他们肯定是各个选项班内的“明星”,每个人都会变的不普通。他们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周围的同学,潜移默化的会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兼顾体育考生的训练,还要学会和体育考生打好配合,激发班内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考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他们除了要参加体育术科专项考试外,还需要参加文化课考试,无形中使他们备受着体育术科跟学业的双重压力,传统的体育教学显然已无法满足体育考生的需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发现高中体育教师纷纷改变了其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出了体育课的最大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兴龙.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考生的体能训练分析[J]. 高考,2019,(27):187.
[2]黄波. 高中体育考生训练策略[J]. 休闲,2019,(02):149.
[3]刘洪煜.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考生的体能训练分析[J]. 中外企业家,2018,(3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