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玲
南昌市实验中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一种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之魂。在高中美术教材中,多数内容与传统文化相关,教师要想创新、改革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可从传统文化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正确感悟、了解传统文化,让其学会通过传统文化欣赏美术,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成长。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大背景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高中美术教学,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大势所趋,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美术教育 传承与发展?
引言
伴随全球知识与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的雷同,使部分国家的艺术发展缺乏本国特色,甚至影响当代青年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应保证不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淹没。如何促进高中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高中美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人类创作的美术作品得以传承下来。因此,要想使美术教育获得更持久的发展,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必须积极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高中美术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帮助其更好地发展。同时,在将传统文化渗透至高中美术教学后,学生能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明白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术文化的传播有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非常必要,是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包含的智慧财富、精神内涵已获得人类的肯定。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而将传统文化渗透高中美术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促使其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此外,以美术教学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除了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美术知识,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德育,这对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美术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局限于传统模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高中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处于停滞状态,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教育的要求。中学美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缺乏对创新知识的探究,课堂教学基本上不与学生互动,从而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一定的打击,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融入较少,使得学生美术课程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动力是兴趣。虽然教材中的内容多姿多彩,但是教师如若没有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当然,学生在高中美术的学习中,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缺乏对于美的认识,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便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去发现美的元素,缺少在美学上的情感体验。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以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课堂切入点
美术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美术修养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掌握绘画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的重要载体。因此,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与解读教材,并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在讲解《中国绘画欣赏》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绘画作品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具体掌握我国传统绘画作品的绘画技术与特色。
如此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而且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以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二)开展活动,强化学生体验
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要想将传统文化深入渗透高中美术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收获丰富的美术知识。当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教材内容之上,而且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好奇心,否则便会浪费教学资源,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传统工艺品景泰蓝》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景泰蓝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各个时期作品的特点等,并提供经典的景泰蓝作品让学生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景泰蓝表现出较大的了解欲望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到民间工艺社,详细倾听景泰蓝制作者分享经验,观看景泰蓝制胚、掐丝、烧焊等所有过程,近距离地感受景泰蓝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制作景泰蓝的乐趣,交流学习感悟,增强学习体验。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能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同时,相比于室内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知识,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与美术作品、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后,也会对美术文化、艺术品等产生一定的欣赏心理,积极与他人分享学习体验,这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开展艺术作品赏析课,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
教师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就要为学生设立传统艺术作品赏析课,让学生在课上通过赏析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来认识传统文化艺术。同时,学生不仅需要认真的去欣赏,还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与想法,从而营造富有艺术气息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浸染在艺术环境之中,增强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众多的山水画作品,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等。例如,元代黄公望的《富川山居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韩熙载夜宴图》。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价值突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时,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去感受繁华鼎盛或苍凉悲戚的历史气息。
(四)用传统文化理念解读当今美术作品
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与古代玉如意上的祥云图案,让学生自主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祥云图案自古有之,从早期出土的陶罐到唐朝的卷草纹饰,祥云图案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很多现代设计广泛应用了祥云图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解读这一现象。如,作为中华传统纹样的象征,如此广泛地应用祥云图案是否会使该纹样失去真正的文化意义,这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影响。如此一来,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会站在不同角度品鉴现代美术作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结束语
总之,将传统文化渗透高中美术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同时,教师通过教材的深挖、活动的开展、内涵的把握、文化的融合,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进而促进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霞.浅析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领悟中国传统美术文化[J].新课程导学,2020(33):44-45.
[2]马润会.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高考,2020(12):190.
[3]陆冬如.试析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9(33):55.
[4]马妍.民间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应用探讨[J].科幻画报,2019(05):263+265.
[5]李琼.民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D].赣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