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娥
南安市第五中学 福建 南安 362000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育部曾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那么,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关键词:音乐欣赏 中西合璧 体态律动
在刘一贯的《古典音乐欣赏入门》书中,曾说到过这么句话:我不是通过看书上的解释来听懂音乐的,而是因为反复听熟了许多旋律而逐渐爱上音乐的。每听到一支优美的旋律,我习惯的去跟唱它,或是心中默默跟唱才能留下确切的音乐形象,弄清楚每次表演的细节,否则说不上是在欣赏音乐。音乐欣赏的审美实践方式一般是从音响感知入手,然后进入感情体验,唤起想象与联想,直至通过理解认识来领悟音乐的思想和意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一、在欣赏教学中,特别是器乐作品(器乐作品少了语言的装饰和提醒,较难去理解其主题思想和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更需要反复聆听。倘若欣赏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空洞的说教来解释音乐,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某种思绪,某种引导,追随教师自身的理解为学生的理解,那么“欣赏”会失去她本来的价值,所有学生都会以教师的理解“马首是瞻”。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是当下欣赏教学较多的现象。音乐有别于语文、历史等文化科目,要知道再丰富的语言也代替不了音乐本身。而聆听是用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所以,认识音乐须从聆听入手。
二、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可创设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将身体的感官调动起来,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反复聆听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让学生先接受小型的作品,篇幅不能太长,太复杂。音乐不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它是井然有序的进行的,是准句法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美术、录像及电影片段,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互通的联想。或用歌唱或乐器的表演将身体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是帮助学生进入音乐较好的方式。
当然,如何安排好欣赏教学时间也是一个方向。在一个学期中音乐课时的安排及教材欣赏内容丰富跟学校配备的课时有所出入时,(初中音乐课本中每单元基本上有4-7首音乐作品,而4-7首的音乐作品中基本上只有1首是歌曲的学习,其余几乎是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情景创编。),我们又该怎样合理的推进教学呢?多年来,我的音乐课经常是“留作业”的,学生回家后复听是常有的。根据记忆法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后及下一周还是需要复听的。除了回家复听外,课前10分钟尽量到位,播放上一节课或者是将要新学的作品,这样可以争取更多有效聆听的时间。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科普兰曾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
三、欣赏作品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在七年级与八年级的教学方式也可进行调整。七年级学生首先要对音乐整体感知,聆听完整作品,初步把握情绪、意境、风格。介于初中入学前小学教育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适当给一些简略提示或相关音乐文化背景,让学生初步讨论,逐步将欣赏教学引向深入。七年级下或八年级上,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段欣赏,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各段音乐主题。让学生准确的辨认主题,把握形象,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介于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个人认为到九年级时,学生素养高度提升了,才有时间为主题编配各种活动。
欣赏作品表面看来,音乐是跳动的灵感,但乐章和乐章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乐器的搭配无不体现了缜密的逻辑。例如在完整的交响乐和古典的民族乐曲中,不同乐章的发展、递进、互动,乐器之间的相互辉映都表现出了音乐的理性。因此让学生听赏完整的音乐作品无形之中就能把这种理性传导给他们,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前面我们所说的重在聆听并不是反驳我们对音响,和声,节奏的漠视。只是这些深层次的欣赏是建立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中我们要不停的回顾小学时的音乐知识点,还要注意新知识点的教学。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的民族特征,音乐标题以及音乐语言(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等),曲式分析上下功夫。就像塞尔试图分出因果相关的观点一样,“人们容易这样认为,每当A引发B时,一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一种被看作是原因,另一种被看作是结果。所有的因果关系以台球互相碰撞的方式发挥作用。”学生听明白“因果”关系时再引导其理解作曲家写作的“意图”是什么时,我们的欣赏大体上也就完成了百分七/八十。而音乐到底诠释的是什么,作为听众和曲作家意见有时会存在分歧。时代不同,环境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教科书的看法也不一定就代表了作曲家本人的思想和意愿。所以,灵活的引导和教学,我们也可能从孩子们的身上发现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二次创作趋向。
四、中西合璧。运用我国音乐教学常用的情景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也可采用西方的达尔克罗兹体系。
充分利用画面(或多媒体),道具来创设并再现,渲染情景,把学生带入与音乐欣赏内容相关和联系的情景中。激发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加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而后通过比较自己之前对音乐欣赏内容的想法,把感性与理性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音乐欣赏的最佳内容。同时,运用比较法也能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要解决的问题。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索和创造或是对作品的再创造都是极好的学习方法。
达尔克罗兹体系中的体态律动也是极好的教学。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的运用身体做出各种相应的动作来表达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无论是拍手、摇摆又或是走、跑、跳……都能将音乐与身体紧密结合。
世间万物,美妙的音乐数不胜数。不论是大自然给予的还是人类亲自动手创作的,只要朝着感恩,健康,和谐的方向去发展就都是美好的。在“陶冶情操”一词中,人们常把她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当一个人懂得安静的聆听,默默的感受别人的精神时,他们的气质在某一方面自然也能得到提升。正面的评价一个作品促进了真善美的追求,培养着我们正确的学习观和发展观。通过欣赏美,了解美,感受美和提升美,同时也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培养孩子们淳朴儒雅的性情。
?
1:刘一贯《古典音乐欣赏入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4月第三次印刷)第3页。
2:尹红编著《音乐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09年2月重印)2009年9月,第7次印刷,第107页。
3:葛珠亚《中外音乐赏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1次印刷,第3页起。
4:约翰.塞尔(John Searle):《心智,大脑与科学》(Minds,,Brains and Science) (Cambrige,Mass, 1984),第20页。
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徐红媛等译。主编:于润洋 张前《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4月第1次印刷,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