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串珠,让阅读教学更简约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吴燕娜
[导读]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

        吴燕娜
        舟山市定海区第五中学 浙江省 舟山市  316000
        内容摘要: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寻找清晰的教学主线,紧扣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删掉令人眼花缭乱的枝蔓,形成“一线串珠”的教学思路,才能使教学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整节课的活动汇成一个简而不浅、富有层次的活动的整体,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一线串珠”式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就是说,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串着,表现出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特点。本人结合课例从诵读、文路、关键词句、问题、题目等五个方面来阐释        抓住主要线索,牵出课堂简约美。
主题词         阅读教学         线索         诵读         文路         关键词句         题目         问题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寻找清晰的教学主线,紧扣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删掉令人眼花缭乱的枝蔓,形成“一线串珠”的教学思路,才能使教学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整节课的活动汇成一个简而不浅、富有层次的活动的整体,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一线串珠”式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就是说,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串着,表现出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特点。
        如何在寻常的文本中找到清晰教学线索,进行简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本人结合课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
        一、以诵读为线
        “读”——语文教学最珍贵的东西。没有诵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以诵读为线,把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学生注意力的驱动、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阅读态度和方法的指导都拴在这一根线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可以考虑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
        第一次读: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响亮
        第二次读: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第三次读: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反复诵读;
        (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用一个字概括每处景物的特点;
        (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
        上述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又如八下《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 吟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
背读——积累语言;说读——飞扬神思。
        全诗的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线索,将习练过程切分为四步,各个深入而又实在地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角度精细,进程从容,活动丰富。
        很多篇幅不是很长的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意味隽永的古诗文等都可以用诵读为线索,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的。
        二、以文路为线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设计要引领学生遵循着文路去读课文,才能与作者合拍,从而体会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文路,会令课堂教学显得跳脱而不顺。比如,刚刚来了一段极煽情的“新课导入”,接下去的却是冷冰冰的“预习检查”,然后又变成“作者简介”。整个课堂结构缺少逻辑联系,七零八落,老师像在拼图,又像在做拼盘。
        阅读,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作者的思路是无形的,但体现在文章中却是有形的脉络,比如文章的线索——既是作者思路的外现,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好线索。
        比如教学八下《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抓住明线——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
        (3)关心解剖实习
        担心→放心→高兴。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板书:
        事   情                思 想 品 质
        添 改 讲 义            对工作   认真负责 热心助人
        纠正 解剖图            对学生   要求严格 一丝不苟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    热情诚恳 体贴入微
        了解女人裹脚            治学   严谨求实
        第三课时时则抓住暗线——爱国主义展开教学。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主题。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伟大品格,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抓住线索,可“一问抵多问”。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通常以人物、事件为线索;借物抒情的文章,经常以事物为线索;诗歌则多以意象为线索抒情。


        三、以问题为线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时候,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先由学生质疑,再由老师将问题进行整合,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
        八下《海燕》是一首融合散文描写性和诗歌表现性为一体的抒情散文诗。一节课40分钟,如何引导学生赏析优美语言,把握海燕形象        我在作了适当的铺垫后,提出了一个主问题。
        “这是        的海燕。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提示①:塑造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提示②: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先是让学生独立学习,在课本上圈点勾画,个性解读文章对海燕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品析散文诗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的个性解读后,全班交流阅读感受,正确理解海燕形象,多角度赏析优美的语言。从教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既引导理解海燕形象,又引导品析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理解、欣赏、概括能力,又教给了方法养成了习惯。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学习;既动脑又动笔。
        《海燕》色彩鲜明、文质优美,给人以荡气回肠的艺术感染力,反复诵读品味是必须的。离开了“品”的“读”是无意义且干巴的。“品”后的“读”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内涵。因此,我把“读”的环节融入学生对“这是     的海燕”的“品”中进行。学生品析到某段或某句时,诵读——点评(师评或生评)——诵读,以读引导赏析感悟,以读唤情,以情促读,在反复的诵读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酝酿和升华,文章思想内涵得以内化。
        八下《大雁归来》第一次上课失败之后,我又作了修改。之前我先作了铺垫,找从文中找到的有关大雁的信息。《辞海》中的介绍比较不同之处。进而得出文中描写优美。然后用一个主问题贯穿始终,在课堂上进行10多分钟的语言赏析。
        课文对大雁做了许多的描写,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处。
        这一处让你从大雁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谈谈自己个性的理解。
        学生在文中批注后,小组交流。
        用问题作为线索组织课堂,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或者关注的重点。这样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问题过大,学生有时无从入手。这时,老师应该提出具体要求,防止学生摸不到头脑。
        四、以句或词为线
        表达感受、统摄全篇、显示主旨的关键性词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将它拈出来,“可执一而驭万”。
        八年级上册的《老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作品的内涵是有深度的。不妨抓住最后一句话把各个教学环节巧妙地串连成一体。
        师:首先请大家速度课文,思考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
        生:愧怍
        师:很好,关键词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接着由“愧怍”牵出“幸运”与“不幸”两个词。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品味去认识老王生活中的各种“不幸”——贫苦、孤独、无依无靠。再分析杨绛一家人对他的关心、照顾,老王对杨绛的感激。在此基础上出示杨绛一家人在“文革”期间所遇到各种“不幸”,在自己已经很不幸的情况下,杨绛一家人还去关怀一个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能保持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那个年代更是难得可贵的。分析到这儿,我再带领学生回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对老王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呢?至此,很自然引出了主题——要用一颗爱心去关心爱护那些不幸的人。这样的课堂设计思路清晰,主线贯穿始终,将问题简单化。老师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比如教学八下《我的第一本书》时,可以抓住文中第一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节课里的几次品析都用这一句话里的关键词——“难以忘怀”“父与子”“很难笑起来”。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用“难以忘怀”来统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文意把握的一种方法。
        没有关键句,老师可以先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很多课文是能够被“一词”拉动的。如《狼》中的“黠”、《口技》中的“善”、《核舟记》中的“奇巧”、《向沙漠进军》中的“进军”、《苏州园林》中的“图画美”等等。
        五、以题目为线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蕴含全文的中心,它往往标明写作的范围,揭示文章内容,或暗示文章的结构层次,或隐含着写作方法。学习某些课文,可以题目为线。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可以围绕题目来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吴岗的一篇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板书“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大家看,它与什么有关?
        生:(齐)水。
        师:“泊”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湖”。这说明“罗布泊”是一个湖。
        师:请大家读读这个题目,你能从题目中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仙湖”。
        生2:罗布泊已经消失了,我从“消逝”一词中看出。
        师:哪位同学能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
        师: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读书就应该读出问题。你读了这个题目后,会产生哪些疑惑呢?
        生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师板书“过去”。)
        生2:罗布泊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师板书“现在”。)
        生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师板书“原因”。)
        解完题后,接着紧扣“仙湖”中的“仙”字,让学生理解“仙”之美丽,然后在文中找出描写仙湖的语句。学生在朗读寻找的过程中,对仙湖的美景也不禁心驰神往,这就为后面讲罗布泊的消逝做好了铺垫。接着,抓住“消逝”和“消失”两个近义词,用联字组词的方法进行辨析,既教给了学生辨析词语的方法,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一个“逝”字,清楚地表明罗布泊曾经是有生命,有灵性,有色彩感的。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再让其朗读描写现在的罗布泊的语句,他们就能很容易地读出作者的痛惜与悲愤之情。最后,分析消逝的原因,领悟主旨。扣住四个“盲目”,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用几个词语替换“盲目”一词,再仿写一段文字,说说“不盲”应该是一种什么情形。
        许多说明文的标题,就是文章探讨的主要问题,如《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物入侵者》、《旅鼠之谜》等,像《旅鼠之谜》的中心问题是:旅鼠有几大奥秘?对人类有什么启示?散文也适用此法,譬如《春》、《背影》,标题就是文眼。
        以上,就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教学主线如一根线串起了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使阅读教学化繁为简,做到“千头万绪一线牵”,牵出了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简约而丰满的课堂正是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主线的确定方法是多种多样,它应根据文本、学情设计,不可滥用,不能偏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主编 宋运来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7-8李怡《牵一发而动全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