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教学开启阅读与创作之门——柳州市潭中路小学诗歌特色课程建设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林雪玉
[导读] 通过诗教活动进行诗歌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启阅读新视野、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

        林雪玉
        广西柳州市潭中路小学  身份证号:4502051977061704**
        内容摘要:通过诗教活动进行诗歌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启阅读新视野、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有效挖掘诗教价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水平得以提升,探索用诗歌教学开启阅读与创作之门的有效途径,形成办学特色。
        关键词:诗歌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阅读能力   创作能力
        一、基于多种背景确定研究方向
        1.语文核心要素的需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语文的核心素养。诗词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资源。
        2.童年的需要:孩子的童年,离不开诗歌。孩子通过诗歌,容易形成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容易保留童年时的梦想。
        3.时代的需要: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传媒的时代,我们又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孩子的想象力便日渐弱化,由丰沛变得枯竭。如何挽救孩子想象力的缺失呢?诗歌是展现想象力的艺术。阅读诗歌无疑是保护孩子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有识之举。
        4.校情的需要:潭中校区的学区范围这几年来不断调整,随着学区范围的缩小,我们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就更需要我们学校找准一个小的切入口,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创作能力。
        基于背景分析,我们学校将诗歌课作为校本课程,让孩子们走进诗歌,学会鉴赏和创作诗歌,实践着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孩子们可以通过诗歌教育,更好地亲近母语,学习母语,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学会创作诗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与创作的能力。
        二、探寻有效策略,构建诗歌课程体系
        我校语文学科以“每周一诗”的主题活动为切入点,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和谐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逐步形成诗词教学的办学特色与品牌文化。
        (一)向阳花木易为春
        学校诗教工作做到“四个结合”:将诗教和提高师生素质结合;同教书育人结合;将诗词教育与学校语文特色课程结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拓宽诗词教育的空间,使其成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诗词教育与亲子共读相结合,创设亲子阅读氛围。
        
        (二)春风化雨诗韵浓
        1.诗歌教学采用“1+X”群诗阅读策略
        把优质的课外阅读材料引入课内,由单一文本的诗歌教学走向多文本的诗歌教学。
        我们确立好诗歌“1+X”的诗歌阅读议题:
        ※指向诗歌主题  ※指向表达写法  ※指向人物   ※指向作者
        通过“1+X”群诗阅读,增加了阅读量,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生们爱上阅读,学会阅读,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2.诗歌课程采用主题活动策略
        以“每周一诗”的主题活动为切入点,采用“1+3+N”的模式,营造出读诗、学诗、用诗、赏诗、写诗的良好氛围。
        “1”:“每周读一首诗”
        由语文教师从《中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外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中根据主题系列挑选诗歌进行组合,形成校本诵读资源,每周推送一首诗。
        “3”:三种模式共读
        全校共读:周一全校晨会,由展示班级的老师、学生组织带动“全校师生一起读”
        全班共读:一周时间内的晨读和午读时间,由语文老师组织“全班孩子一起读”
        全家共读:一周时间“全家亲子一起读”,由语文教师把诵读的内容推送到班级微信群和QQ群,让父母在家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家长可以把朗读的音频、视频传到群里共享。
        我们学校还利用喜马拉雅APP通过微信圈推荐学生朗诵诗歌,让我们的诗歌诵读走入学校、走入班级、走入家庭、走入社区。


        “N”:诗歌创作
        语文老师根据诗歌主题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低年段学生进行仿编、中高年段学生进行创编。把诵读与创作进行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校园无处不诗风
        我们精心组织“诗文诵读”活动,充分利用晨读、午读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指导,引领学生有效阅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确保每天读诗时间,带领学生天天吟诵;并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标。通过阅读卡、阅读存折来记录学生的阅读过程。
        (四)润物无声处处诗
        我们把孩子创编诗歌的作品以广播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的“诗绪”电台每天会按时播出,播放的是“读诗小达人”朗读学生优秀诗歌作品的录音,让师生时时与诗为伴,这是学生展示诗词创作的大舞台。
        三、探寻有效策略,创新成果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诗歌阅读教学:采用“1+X”群诗阅读策略,把优质的课外阅读材料引入课内,由单一文本的诗歌教学走向多文本的诗歌教学。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生们爱上阅读,学会阅读,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诗歌创作的指导进行了“诗歌写作教学的策略”+“儿童思维五法”的探索,试探着以多种途径让儿童诗与学生亲密接触。
        *探索儿童诗思维五法:在诗歌教学中诵、品、悟的过程中,渗透儿童诗思维的方法(寻因法、联想法、蒙太奇法、联系法、叙述故事法)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
        *分层推进:从仿写入手,让诗心在个性中跃动;教学生创作,让诗心在笔尖流动。
        ①巧模仿诗心飞扬润心扉
        充分利用教材并采用仿写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们写一写朗朗上口有趣的儿童诗,在“愉悦下笔”的过 程中,享受着写诗歌带来的无穷欢乐。
        ②妙改写求异思维拓视野
        结合教材,根据特点,进行改写,让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诗歌潜在的力量,引发学生更多的想象,成为课内通向课外的一座桥梁。
        ③善采撷,悉心呵护诗盎然
        低年段的仿写,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里熏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从而亲近母语,乐于创作。
        中高年段则尝试把看到的美景写成诗,把事物相关联写成灵动的诗,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诗歌创作的激情。随着一首首童诗的涌现,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
        (二)活动模式的创新
        诗歌课程采用主题活动策略,以“每周一诗”的主题活动为切入点,采用“1+3+N”的模式,营造出读诗、学诗、用诗、赏诗、写诗的良好氛围。
        (三)成果形式的创新
        目前学校编印了《诗绪》诗刊共5册诗集,共刊登了1400多首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的优秀作品还在《柳州晚报》小记者专栏出了两个专版的诗歌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我们校园的“诗绪”广播电台,学校的喜马拉雅APP,微信圈均推荐学生朗诵诗歌。从多个层面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让我们的诗歌诵读走入学校、走入班级、走入家庭、走入社区。
        (四)信息融合的创新
        在我们全家共读的模式中,借助微信或QQ信息平台,把诵读的内容进行推送,让父母在家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家长可以把朗读的音频、视频传到群里共享。我们学校还利用喜马拉雅APP通过微信圈推荐学生朗诵诗歌,运用信息技术从多个层面推动阅读活动,让我们的诗歌诵读、创作走入学校、走入班级、走入家庭、走入社区。
        (五)校本教材的创新
        目前学校编印了《诗绪》诗刊的《春》《夏》《秋》《冬》《神奇的大自然》共5册诗集,共刊登了2300多首学生的优秀作品,同时我们把优秀诗集发到班级里,由我们的语文老师利用晨读、午读的时间进行阅读欣赏,形成新的教材资源,使得我们的校本资源具有生长性。
        有创新才有活力,有创新才有发展。通过诗教活动,开启了阅读新视野、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得以提升。诗歌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水平得以提升。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启创作之门,奏响童诗的琴韵。

参考文献
1.《“1+X”主题阅读开启语文新教学》茅秀媛 2019年67期《考试周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