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物质领域”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薛志霞
[导读] 物质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薛志霞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洛江校区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物质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将他们原有的关于物质的和能量的生活概念或“前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科学物质领域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我认为:1.教师课前应充分的认识物质,这是物质领域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前提。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物质的认识。4.运用对比,明确物质的特征。5.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物质的特征。6.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后探究,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 物质领域 有效性
正文
        物质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热和物质状态;声音;光;电和磁;物质变化和化学;力和运动。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将他们原有的关于物质的和能量的生活概念或“前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科学物质领域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我认为:
一、教师课前应充分的认识物质,这是物质领域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前提
        教师课前除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之外,还应认真备实验,要亲自动手实验,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难点和解决办法,以便课上更好的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记得刚开始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时,本人给四年级的学生上《简单电路》这一课,在演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这一实验时,怎么连接电路里的小灯泡就是不亮,全班的学生都很期待小灯泡亮起来,可是由于我课前没亲自先动手实验,把已经坏了的小灯泡带到课堂上演示实验,结果实验失败了,大大减弱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真是愧对了一班子学生。从那次以后我每节科学课要是有实验活动的,我都要课前先亲自动手实验。做好备实验这一环节,才能使教学活动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引导剂,教师在物质教学课课堂导入环节设计有效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对物质进一步认识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会与教师一起进行探究学习。小学科学经常用的情境有:游戏活动情境、实践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如有位老师在《磁铁有磁性》中引用了一个小小魔术:一张纸上画有一个池塘,一只玩具鱼儿会在有池塘的纸上游来游去。这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怎么了?鱼儿是怎么动的?池塘的纸有引力?还是纸的后面有什么物质?这些猜测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整堂课就能活跃起来了。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质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实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去探究、认识自然界中物质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实验探究,他们才会对物质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如《磁铁有磁性》这一课的磁铁能吸铁这一实验活动,学生在未做实验前有的说磁铁能吸铁,有的说磁铁能吸金属,有的说磁铁能吸铜。为了了解磁铁能吸什么物品,教师让学生拿磁铁去接触各种物品:塑料尺、塑料袋子、布料、回形针、铁钉、铜丝、铝片、木块、卡纸等,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了实验结论:磁铁能吸铁。
四、运用对比,明确物质的特征
        对比实验是物质教学中比较经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对比,物质的特征能过明显的体现出来。如研究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学生将瓶口套有气球的锥形瓶(空瓶子)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的三个水槽中,观察锥形瓶上气球的体积变化。锥形瓶放在热水中,气球鼓起,体积变大;在常温的水中,气球没明显变化;在冰水中,气球干瘪了,体积变小。通过对比研究,学生可以明确得出结论:空气会热胀冷缩。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的认识物质的性质,促进了小学科学物质领域的有效教学。
五、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物质的特征
    我们在物质领域的教学中,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探究、认识物质特征,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物质。如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水是无色、透明的,会流动。我们可以把水放进冰箱里头观察它会怎么样?水会变成冰,取出冰箱后又慢慢变成水。给它加热后又会怎么样?会沸腾会变成水蒸气。水跟油倒在一个杯子里,会怎么样?它们分层了,水在下层。最后总结出水的特征是:无色透明液体,会变成固体冰和水蒸气,比油重等。只有应用多种的方法对物质进行认识,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来的物质概念才会更具体更丰富。
六、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后探究,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学生应多多进行一些科学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括宽、延伸书本知识,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活动场地、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如
        
总之,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影响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教师的精当的评价、学生及时的自我反思,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调整。新课改下教师要既做教书匠,又做思想者,且行且思,且思且改,充分挖掘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有效性,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S]湖北教育出版社.
[3]《小学科学》教材(3-6年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