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梁荣荣
[导读]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物核心素养

        梁荣荣
        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邮编753000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物核心素养,是广大高中生物教师重点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完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并积极地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渠道,才会使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前言:
        学习高中生物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总结、归纳、推理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为标准,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生物知识,并积极联系生活案例共同教学。
一、在教学的同时渗透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生物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内容,通过此观念的渗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与生物学相关联的事件,使学生更加透彻学习生物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开展生命观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意识,使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吸收并记忆。教师可以通过梳理生物知识、结合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认知、理解并灵活的掌握,从而强化强化学生生命观念和意识。另外,教师也可以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此技术来辅助教学的开展,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对“呼吸作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先搜集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生活现象的图像,并其制作成幻灯片。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互动,设置疑问:“同学们,人类是需要呼吸氧才可以生存的,细胞是人类组成的基本元单位,那么细胞需要呼吸吗?”。并且,播放手划破时,粘贴有透气功能的创可贴、跑步时提倡慢跑等的图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就会回答教师:“需要”。接下来,教师再针对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等的概念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理解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催化后,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和分解后,产生了二氧化碳及水,同时释放能量,并合成大量的ATP的一个过程。缺少氧气,就会使细胞死亡,以此使学生强化生命观念。
        又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为学生播放日常生活中,两株同样的幼苗,一株放在阳光下,其颜色翠绿,而且长势旺盛;另一株摆放在暗室内,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幼苗不仅颜色全无,变成了白色,而且接近死亡。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放在阳光下的幼苗通过阳光的照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养料,而放在室内的幼苗,由于接受不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合成叶绿素,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制造有养料,所以会毫无颜色,并且逐渐死亡。”。这样会使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并帮助学生更好学生生物知识。
二、注重理性思维培养
        理性思维是指引导学生尊重事实、证据,并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去探索生物知识。

同时,要让学生用科学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及能力。初中生物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习高中生物会形成一个跨度。这就需要高中生物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掌握思维方法,才会使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和提高生物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推理、建模等方法,以此使学生形成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会让学生为以后的生物学习奠基良好的基础。
        比如,对“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就可以先对“细胞中的糖类”这部分知识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先对“糖类”的概念知识加以授课,让学生清楚糖类是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然后,再对糖的种类展开分析,如,单糖、二糖等等。当学生掌握后,教师再导入“脂质”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清楚掌握,在细胞中,糖类和脂质都是必不少的。然后,教师再引入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如:“科学研究或制药领域,经常会培养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时,就需要为细胞的不断分裂和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在大多数情况下,培养基中都有葡萄糖,这是什么原因呢?”。并且,让学生分组去讨论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与“细胞的糖类”有关的生物知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思维去理性的思考,并根据科学依据去总结这部分知识,进而有效培养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加系统掌握生物知识,促进其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社会责任教学
        强化对社会责任的引导和培养,可以为学生更好学习生物知识助力,使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动力不断增长。同时,对于培养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将其与社会上现象、事物的发展情况,有效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观念,还可以让学生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有效缩短,使学生感知到生物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进而积极主动去学习生物课程。
        比如,在“细胞的癌变”这节生物课上,教师就可以先借助社会上癌症这一现象,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这样来导入:“人为何会得癌症呢?为何医院会将癌症称作是恶性肿瘤呢?”。学生通常会回答教师:“因为人身体中的细胞癌变了。”。此时,教师再接着提问:“细胞又为何会癌变呢?”。并且,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细胞癌变的诱因、致癌的食品等相关的知识。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近年来关于癌症的各项数据,就会使学生从内心形成一种要远离、并积极去防范癌症的意识。与此同时,也有效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另外,通过将生物知识与社会联系到一起,也会让学生更加专注去学习生物知识,使学生有效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去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并促使其形成理性的思维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去思考并创新教学方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课堂上,促使学生更好学习生物知识。同时,也会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健.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5):1027.
[2]李继武.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思考[J].考试周刊,2021(13):127-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