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荣桂
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第三中学 贵州 独山 558200
摘要:在初中学习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合作学习、创建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在不同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创新 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要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学习、联系实际等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需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理论知识来自于生活,同时也要为生活服务。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地积累、领悟。虽然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依赖课堂教学,但是在创新能力、思维提升方面,还要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进行领悟。
2.培养道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的需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了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还涉及到了道德、法律等方面,这对学生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为了推进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更多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树立良好的道德法治观念,为今后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性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少创新性。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学生只会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说教,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虽然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之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仅仅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让学生接受创新性的教学。面对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创新理念,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投入,充分调动对工作的热情,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生的生活中,班级是一个集体,家庭也是社会中的一个集体,当学生走入社会工作时一个公司、一个项目都是一个集体,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够为集体贡献力量,发挥所长,才能够促使集体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奋斗,充分发挥创新力,共同实现集体目标。在核心素养中,学生的创新力也是十分重要的[1]。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充分的结合教学内容,利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优势,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感受集体的力量。例如,在学习《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其中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和我们的区别,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的成长需要在集体中实现。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更加深层次感受到个人——小组——集体之间的关系。
2.创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习,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让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问题进行思维的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华一家亲》的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思考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情况,思考在八国联军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国家分裂的挑战,结合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国家的落后就无法维护祖国的统一。然后带领学生们回到现实,探索历史给今天我们的祖国统一带来的借鉴意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散,纷纷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为学生营造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彩实践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很多知识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地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有关的社会热点,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珍视生命》这一节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一些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邀请交警来到校园中,为学生展示因各种交通安全导致的事故对生命造成的威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在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杭清霞.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初探[J]. 中学教学参考.?2019(34)
[2]吴玉琴.“核心价值”入课堂,春风化雨“润”无声[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