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破裂的水桶”淌出生命的“清泉”——新课改下“待优生”转化所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刘刚
[导读]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其中一个完好无缺,

        刘刚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九中学,山东 荣成 264300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其中一个完好无缺,另一个桶子有裂缝。在每趟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的一桶水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中,只剩下半桶水。于是,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而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自己的缺陷,则非常难过。饱尝了多次失败的苦楚之后,破桶子终于向挑水夫说出了自己难过的心声。挑水夫不以为然,满怀爱心地说:“我们回家的路上,你留意一下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睛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好象在对破桶子笑,表达他们对破桶子的谢意。这时,破桶子也开心地笑了。挑水夫这时温和地说:“你一定注意到了,你的一边花朵缤纷地开着,好桶子那边则没有开花。我知道你的特点,因此加以合理利用,所以我要感谢你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美丽与芬芳!”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一个多么典型的待优生转化的成功例子啊!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一、“破桶”(待优生)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他与“好桶”(优等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二、挑水夫(教育者)在面对“破桶”(待优生)时,采取的不是责备的态度与抛弃的手段,而是用一颗真挚的爱心,这一点为他以后的工作埋下良好的伏笔。三、挑水夫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煞费苦心地创造了“浇花”这个让“破桶”充分展现自我、释放能量地时机,使其充分获得成功的快感、认清自身的潜在价值。
        从故事出发,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让我们必须细细品味故事中所蕴涵的教育玄机。首先,我们强调的关键词是“自尊心”与“理解”。“自尊心”是从受教育者出发;“理解”则是教师所需要给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动力。”儿童的自尊心就象含羞草,而待优生的心理更加脆弱。他们表面上对很多事情都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他们表面上对事情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但是他们都渴望得到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有时老师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也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然后,从心理学分析,教师对学生寄予诚挚的期待时,就会用赞赏的情绪对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与鼓励,这样会很快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加信赖老师,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使自己做得更好。从上文来看,“挑水夫”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点,就是有一颗“师者”的心,面对“破桶”没有采取极端手段,而是给予极大的包容与理解。

就这一点上,我们就应该向“挑水夫”拍手叫好,他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破桶”的自尊,向我们诠释了“理解”的真正含义。
        如果说挑水夫用自己的宽容唤起了“破桶”内心的责任感,这只是其教育成功的第一步的话,他后面的做法就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一般来讲,在面对“破桶”这样的待优生时,常规的方法是修修补补,让其不至于太差而已。挑水夫的高明之处在于创造了“浇花”这个让破桶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能量的机会,让其充分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认清自身的潜在价值。挑水夫的这种做法,为新课改下,我们转化待优生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妨多向挑水夫取取经,也为待优生提供了“浇花”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即使是废铁,也有熔炼成钢的成分;即使是木屑,也可燃起熊熊的火焰,更别说象我们文中的主人公之一的“破桶”那样,还能装上相当重量的水——待优生身上自然也有“闪光点”。他们这些“闪光点”有时甚至埋藏于一些缺点的背后。面对这些“闪光点”,我们要正确引导,千方百计使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创造合理条件,采取激发和鼓励的方法,促进待优生的自我转化。具体来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大胆调动待优生参加班级活动与班级管理当中去,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其完成某一部分的任务,或者让其承担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在班级活动中或班级管理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他们提供展现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平台。这样对待优生的转化,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我们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在学生时代,都被看作平庸的人,后来却成了世界名人。所以让我们摒弃对待优生的偏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用爱心感化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其流淌出能够创造美丽的“清泉”从而使他们的生命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课改的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