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解开孤寂的心结——如何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梁保志 陶志娥
[导读] 在中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转向城市务工或经商

        梁保志 陶志娥
        襄阳市襄城区职业高级中学  
        
一、案例主题。
        在中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转向城市务工或经商,而他们的孩子却不能随着父母进城接受教育,往往是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甚至无人监护,我们称之为留守学生。这些学生由隔代人照顾,大多数会被爷爷奶奶所宠爱,而他们的父母因为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常常觉得对不起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很是溺爱。其结果是这些孩子不缺衣少食,但缺少亲情、缺少管教,以致在他们身上表现出许多问题,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和社会现实,作为教师、班主任,要勇于担当,倾注爱心,细心呵护,有的放矢,让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直至成为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
        二、案例过程与结果
案例一
        张某,家住襄州区龙王镇,初中时父母就在广州东莞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初中升高中时因成绩不理想选择来职高上学。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学习不努力,基本能遵守班纪校规,但不善交往,爱较真,比较犟。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找他谈话时基本是低头不开口。后来从他初中的同学了解到他家里情况后。我决定先拉近距离赢得信任后再教育、引导他。平时里,我总会找准时机和他随便聊几句生活方面的话题,时不时地请他给我办几件他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闭口不谈他的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裤子旁边裂开了一个口子,于是让他中午换下来,帮他洗净缝好。晚上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当他从我手中接过干净整洁的裤子时,我看到他目光中的信任和感激。从此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逐步改掉了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而且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在一次班会上我让他做了发言,当他谈到自己因为被老师重视而改变时,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当年的高考中顺利地考上湖北工业大学。
案例二
        齐某,家住襄城区欧庙镇,父母都在外打工,家里由奶奶看门,平时回家由大伯照顾。高一时,每次放月假,他要么泡网吧,要么逛街乱买东西,胡乱花钱。每月生活费,少则四五百,多则达千元。高二进入我班后,当我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后,就多次同他谈心沟通,告诉家长挣钱之不易,放假前再三叮嘱,一定在回家看看年迈的奶奶,帮大伯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关键讲明回家不仅是拿钱,更是向长辈表达孝心。相反不回家,乱花钱,不仅让家里长辈担心,而且会沾染不良习惯,结交一些闲人,辜负家长的一片心血。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费每月不超出三百元,家长打来电话夸孩子懂事多了,成绩也随之不断进步。
案例三
        杨某,襄城区欧庙镇人。父母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加之是位女生,父母并不十分在意她的学习情况。但她成绩不错,比较懂事,就是每次经期时间,腹部痛得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学习,成绩总是不见进步,一度产生辍学的念头。为了帮助她,我亲自带她去过几家医院,经过耐心地询问和治疗,她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学习成绩也不断得到恢复和提高。此后我又任命她为副班长,具体做好女生工作,她果然把工作做得很好,而且成绩还不断提高,当年高考时成绩占全班第三名,顺利考上湖北工业大学。
案例四
?  1702班学生江某某还小的时候父母在外打工,所以江某某便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江小哲也仅仅是管其吃饱穿暖。进入职高后,江某某不再走读,改为住校,职高的学习氛围也没有初中的紧张,时间一长,便发生了打架、旷课、与同学为一些小而不言的事发生矛盾等一系列自我放纵行为,我找他多次谈话,期间联系他妈妈和爸爸,也与家长多次谈话,希望了解该同学反常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希望他的父亲能多多重视儿子在青春叛逆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关心孩子,让孩子能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案例五???
?  1702班李某某是父母的“老来子”,在他之前,曾有一个哥哥,但不幸溺水夭折,所以年迈的父母对李明翔特别的溺爱,加上父母的年纪与李某某年龄相差较大,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开学初期,李明翔表现的非常活跃,抽烟、喝酒是常事,课堂上睡觉、说话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课堂上多次顶撞老师。我逐渐感觉到问题的严重,便多次与李明翔及其父母联系和沟通,了解李某某厌学的背后原因,除了父母溺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孩子,难免有很多事情不能顾及周全,对孩子疏于管控和陪伴。


                三、案例的分析
        从无数发生在留守学生身上的案例中,对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进行梳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留守学生缺少必要的监护而沉溺于网吧,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失去学习信心,甚至中途辍学。
        二、部分留守学生要么因为缺乏安全感,怕被人欺负,容易拉帮结派,讲哥们义气,导致发生校园打群架等暴力事件;要么封闭自己,性格孤僻,不能很好地交流。
        三、部分留守学生一方面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另一方面在外打工的父母在感情上认为愧对孩子,便在金钱上加倍补偿,导致学生在学校经常发生迟到、早退、逃学、抽烟、喝酒等违纪现象,令学校和老师倍感头痛。
        四、部分留守学生,尤其是女生,因为缺乏关爱,渴望亲情,易产生早恋现象,严重者甚至过早涉足性生活,导致厌学、直至辍学。
                四、案例的解决
        针对留守学生现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了解情况。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在此基础上弄清楚留守学生详细的家庭状况,像家庭准确详细的地址,父母在何地做何工作,每月的大概收入有多少,每月给孩子的生活费是多少,现在由谁来照顾,家庭及父母的联系电话……此外,还要详细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及不足之处,个别学生还要向初中班主任了解初中阶段的表现,只有掌握了这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顺利地开展后面的工作。
        二、尊重学生。无论学生以往表现如何,在新的班级中班主任要一视同仁,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在批评教育时也要尊重学生,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切不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
        三、倾注关爱。利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细节,强化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拉近距离,培育感情,让关爱有可以依靠的载体。诸如见面时亲切招呼,生日的祝福、生病时的看望等。
        四、强化联系与沟通。经常和留守学生的父母、照顾人保持电话联系或面谈,要求他们经常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经常同学生联系关爱学生,给予亲情上的鼓励,以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目的。
                五、案例的反思
        通过对案例过程的分析、反思及解决办法的剖析,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作为教师做到了:
        一、有负责的精神。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不放弃、不抛弃,教育每个学生。
        二、有无私的爱心。践行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面对学生,做到了父亲一样的胸怀,母亲一样的慈爱,用爱浇灌每一个花朵。
        三、尊重学生,注重细节,因材施教,竭力教育转化学生。
        四、抓好问题学生队伍的管理,使他们树立学知识、练技能的信心。留守学生中,大多是在学习经历中屡遭挫折,心理和行为上受到消极影响的学生。作为老师对问题学生要始终不离不弃,关心爱护,不能再延续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及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并延伸到实习、实训及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导他们成人成材。
        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对于问题的学生,在抓好管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当我们面对那些留守学生时,用爱心走进他们内心世界,了解他们问题背后的原因,就没有化解不了的心结,就一定会有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