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李园园
[导读]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特征.
                 
        李园园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新强学校         
        摘要: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特征.实验能为生物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实验也可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
        教材中的实验多数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出发,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特征.实验能为生物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把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续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之,实验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我认为活动在生物学科里离不开生物实验。
从生物教学的角度看,实验是生物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学生学习生物基础知识、把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可靠性强,而且通过实验活动所证明的理论知识和形成的观念容易形成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世界观。通过实验也可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
一、生物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材中的实验多数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出发,
如在讲授“测试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一节课,为了让学生形成“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在讨论中教师要以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活动结束后让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一个探究实验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为了解决问题设计计划方案并解决问题、小组总结交流,多方位锻炼学生能力。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照本讲解.
又如在讲述真菌----青霉,青霉学生们其实都见过,但是就是不知道名字叫青霉。如橘子皮上的绿色斑点,面对这个实验重点是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用解剖针从橘子皮上轻轻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青霉菌丝,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解剖针小心地将菌丝分散开,盖在盖玻片,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装片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指导。教师要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时思考,同时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青霉菌的菌丝呈什么形状?它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真菌?孢子有没有颜色?孢子是如何着生在直立菌丝顶端的?自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在观察的同时解决了问题,比照书上讲学生更利于接收也能长久记忆。

这种活生生的生活事实搬到课堂上,往往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它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接受问题和探究问题获得新知识,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二、切实抓好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中义务教育必备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中教材中出现的实验多数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亲身体会并经历生物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抓好学生分组实验,我力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定要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培养自学预习能力,要想做好学生实验,预习是前提,也是搞好分组实验的有效保证。学生要提前进行充分预习与实验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必要的预习可初步理解本次实验涉及到的概念,了解本次实验涉及内容、简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要必保安全为前提才能进行本次实验等。抓好实验前的预习,是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实验计划可行性,减少实验操作中的忙乱现象排除不安全隐患,保证实验效果达到最佳。
2.教师要“以人为本”,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如为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就要提前做好认识显微镜的准备,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学生要必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要准确了解结构及功能。才能达到实验、对光准确操作,才能进行以下的操作。所以注重培养实验技能.培养动手的能力是前提,特别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指导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对可能出现的假设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合作精神.
3.适当营造探索环境.初一初二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学生实验是在新课结束后了解知识点后进行的,生物教科书中还存在演示实验,.在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尝试将常规教学中要待新课完成后才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变革为新课学习的探究性实验,以强化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设计观察《酵母菌的发酵作用》的新课教学时,我们考虑到演示实验虽多,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危险性小,加之学生均已熟练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我们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预习新课后直接进行实验探究,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 和冲动,他们相互研究和协作,获得了出奇好的实验学习效果.这个实验现象同学们也经常见到,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收获,面粉通过酵母菌的作用使馒头面包变得松软多孔,以及酒的酿造,使学生更热爱生活。
4.制定实验计划、写好实验报告,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一前提.实验计划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发展.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找出不足,修改实验计划.课余时间重做实验,重新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能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上大学和工作中要撰写社会的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结合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生物学实验所遵循的正是这一原理。根据已有的认知和资料叙述,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完成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入手。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本领,从而获得终身受益的基础知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落实和做好每节实验课任重道远,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愿努力。

参考: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