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黄雪兰
[导读] 小学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黄雪兰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二小学 邮编362300
        摘要:小学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因此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通过各种途径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精力,除此之外劳动教育也能帮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提高劳动意识并且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本文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探究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种方法。
        关键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
前言:
        小学作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第一步,教师不仅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充分消化理解知识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教学任务的设定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之外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就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可以让教师充分培养学生各种生活技能,让学生在学业进步的同时,锻炼生活额能力。劳动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那么教师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呢?
        一、结合家庭教育增加劳动机会
        虽然国家已经开放二胎政策,但是当下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依然很大。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往往被父母以及长辈们过分溺爱缺乏劳动。不仅在很多家庭劳动中袖手旁观,父母在劳动时无动于衷,甚至很多自己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而不是亲自动手实践。这种现状会让学生丧失劳动能力,在日后的生活中无法独立,高度依赖他人。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因此缺乏劳动意识,不清楚很多事情的井井有条都是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因此很多学生会由于劳动意识的缺失而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社交中也会由于这个原因而关系紧张。因此想要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就要与家庭结合,通过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努力,共同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观念。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就是居家生活安全的教学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如果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居家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学生并不能因此重视各种安全规范的行为。因为居家安全大多由父母长辈来保证,学生根本不用负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普及劳动意识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提供学生杜绝居家安全隐患的机会,比如做家里的插头小卫士,每天出门前检查家里的各个插线板是否关闭,各个家用电器的插头是否拔下。学生在这种经历中就能意识到保证居家安全需要付出多少劳动,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各门学科增加劳动种类
        虽然小学设置了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劳动机会,但是活动实践的时间往往较短,对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寻找可以开展劳动教育的新契机。将实践活动与各门学科相结合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各门学科知识,就会对教学过程充满好奇心,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后能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提高理解和吸收知识的效率,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而劳动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顺利进行。在选择融合实践活动的学科时,教师可以优先选择那些更加需要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更容易通过实践活动来呈现,也更适合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好看的动画片”中,需要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以及播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通过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与动画片相关的知识,学生不仅会不感兴趣,还会因为听起来很容易而无法珍惜相关的劳动成果。但是如果与美术相结合,让学生在美术课中自己通过画画制作动画片,学生就能在画画以及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动画制作的不易之处,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增强劳动技能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各种已有的动画劳动成果。
        三、结合团体协作增加劳动方式
        由于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即使有一些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交往的机会,也因为时间较短而无法充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但是除了一个人的劳动之外,还有很多劳动是需要团体协作,通过共同努力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综合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更要提供充足的团体协作机会,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劳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合作的意识。在选择集体活动的时候教师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集体活动的单位不能人数过多,那样会难以维持活动秩序;也不能任务过于简单或者认数过少,这样就达不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当在实践活动中加入团体协作的模式,不仅让学生对劳动的形式有了新的认知,更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配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清洁工具的设计与改造”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各种情节工具的使用场景以及使用方式,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和改造清洁工具。教师如果让这些内容都通过学生的个人操作完成,不仅由于时间较短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更会因为大多数创意的重合而无法每个人都动手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但是如果将这部分内容改成让学生通过四到六人合作的形式完成,不仅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更能通过集体合作领会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宝贵之处。在日后的劳动中这些学生就能与他人更好地配合。
总结:
        劳动作为人生中必不可少、无法逃避的活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生活质量,更能影响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社会关系的和谐性。劳动不是与他人无关的私人习惯,而是为了生活环境更加友好,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劳动作为美好的道德品质,值得教师花费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这种意识。当学生具备了充足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不仅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体验,更能彼此帮助,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雷丽珠,易骏.综合实践活动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12):26-28.
[2]刘成军.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J].家长(中、下旬刊),2020(16):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