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理念的农村小学生田园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李彬彬
[导读] STEM 教育指的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

        李彬彬
        大埔县光德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251
        摘要:STEM 教育指的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具有内在联系的跨学科整合教育。在STEM理念下,本文将探究合理地安排田园项目化教育活动,以农村生活情境为依托,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创造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获得劳动知识与经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STEM教育,田园劳动,综合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大都奔波在外务工,维持生计,把自己的子女交给长辈抚养。“隔代亲”造成的大部分农村适龄儿童都有一定的惰性和依赖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意识,没有帮助长辈劳动的习惯。更甚者,连自家的自留地都不清楚分布在哪里。因此,本文将结合STEM理念,探究合理地安排田园项目化教育活动,以农村生活情境为依托,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创造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获得劳动知识与经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田园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限制性因素多
        虽然劳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的时候,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较多,都没有很好的对学生开展田园劳动专题的教育。
        具体表现在:劳动课程内容看似丰富,实际上学生实践较少,获得感体验较少;课程授课形式基本以课内、课堂的讲授为主,采用的是讲授法进行教学;部分课程所要求的课外实践活动由于诸多因素使然,教师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成果不尽如人意。
        (二)思想教育缺失
        以本校为例,虽地处农村,具有乡村生活的一切必备条件,但从未开展对于学生的田园劳动专题实践教育。劳动课多数为组织全校性大扫除为主,扫完即止。也未能开展针对劳动专题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愿不强、劳动能力不足、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
        (三)缺少评价体系
        以前春耕夏种之时,在农村的学校还有“农忙假”让学生在家帮忙务农,体验田园劳动带来的收获和喜悦。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忙假”已经取消了,相应涉及田园的劳动教育就更少了。有些学生在家有帮长辈干农活,也是处于放养的状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章法,没有目的。
        而通常情况下,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值日工作、全校性的大扫除等,几乎没有田园劳动教育的内容。即使略有涉及,目标也不明确。教师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高无法有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导致成效甚低。
        二、基于STEM理念的农村小学生田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田园劳动教育观念的培养
        1、在课程中融入田园劳动教育
        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结合STEM理念,把田园劳动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促进各门课程与田园劳动的融合。例如:在思想品德课中,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田园劳动价值观,理解劳动的现实意义;在数学解决问题中,设计关于田园劳动技能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理解劳动创造的价值;在科学实验课中,和学生共同探究劳动工具的演变和未来发展前景;在语文课中,结合讴歌劳动人民的文章作品,体会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之情等。
        2、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田园劳动
        田园劳动教育除了在学校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延伸到家里,最终形成劳动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的能力,教师应该和家长及时沟通,布置课后劳动作业,明确孩子在家必须完成力所能及的田园劳动任务,让孩子提高自觉性,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当孩子们在田园劳动的状态下获得“正向反馈”,持之以恒的劳动将带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探寻田园劳动的方式方法
        1、在游戏中融合田园劳动教育
        田园劳动教育应该随时随地融入到游戏之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田园劳动的喜悦。例如:在春天的时候,结合“研学之旅”可以去研学基地或学校附近的耕地观察种植,了解水稻是如何播种和生长的,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赛种植,等到水稻成熟了再享受一把收获的喜悦,使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去感受劳动的方法、意义和价值。同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农民种植粮食的艰辛,培养他们从小爱惜粮食的习惯和品德。从生活层面设计劳动游戏,不需要刻意进行劳动,毕竟单方面的劳动是枯燥乏味的,融合在游戏之中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尝试劳动、进行自我教育。
        2、在环境中渗透田园劳动教育
        环境教育非常重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渗透式的,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在环境中渗透田园劳动教育。例如:设计关于劳动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墙报;设计劳动主题活动相关的墙面以及班级劳动守则等。营造一个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场景。另外,可以利用田园劳动主题的标志工具引导,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工具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劳动的具体步骤等。
        3、打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种植场所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直接行动更有教育意义。我们可以在校园一角开辟出一片土地,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出发,精心设计田园种植区域的每一面墙,巧妙地利用空间和隔断,创设让小学生看得懂、喜欢看的自然环境,让校园一角成为生机勃勃,趣味盎然的小天地,真正让孩子们在环境中感受野趣。
        高年级的学生在种植环境创设中,担任的是主要地位,他们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设计充满生机的田园种植区,然后自己动手进行种植,学习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定量观察、采集数据、简单记录,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通过语言、图画和文字对植物生长期的变化进行描述比较。此外,让他们给植物施肥、浇水、松土、使用工具、拔草除虫、裁剪擦拭,提高自身的种植技术,在田园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三)创设田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多元主体评价
        参照素质报告手册,我们可以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田园劳动评价制度。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师评价主要是记录学生成长、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在成长记录上写上劳动评价内容、评语,关注学生个体劳动能力发展;学生评价则分为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对同伴的评价,主要评价的是自身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是否进步、同学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是否进步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果等。家长评价则是通过同教师沟通,反馈子女在家劳动表现,进行综合性劳动评价。
        2、劳动教育学分制
        学生参与田园劳动的积极性不高,除了缺乏劳动经验之外,不可否认是因为没有分数量化评比,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学校开设的其他科目都是有分数的,所以在田园劳动教育中也可以设置分数。例如:可以将田园劳动教育的分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一些考试的案例和材料就从劳动实践活动中出,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这样就很难获得高分。
        总而言之,在STEM理念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劳动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融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行动起来,提高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大胆尝试设计田园劳动教育的项目方案,促进田园劳动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提升新时代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倩云.小学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的实践探索[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9.
        [2]李娟.对学前STEM教育“热”的理性审视[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6:13-16.
        [3]贾璐.小学STEM教育:内涵、必要性与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9,5:48-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