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第五中学 2410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化和扩大化,国门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加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带来了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国家意识的弱化。
【关键词】 国家认同感 农村中学生
国家认同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凝聚力的表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化和扩大化,国门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加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带来了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国家意识的弱化。
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说:“国民教育的最后目标,就是教育人们获得某种国家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我通过对本校学生实施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探索,得出一些有效的教育途径:
首先, 参加每星期一的升国旗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是国家的重要象征,唱国歌和参加升国旗仪式是学生表达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绝大部分中学生表示可以完整地唱国歌,大部分中学生表示“每当看到国旗升起我就肃然起敬”。但仍有极少数中学生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每星期一的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向学生灌输国旗、国歌的来历,有关《国旗法》的知识,升国旗、放国歌的礼仪知识等。我们学校坚持每期一升国旗,并安排学生旗下讲话,让爱国主义的情怀时时激荡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其次,创设氛围,潜移默化。
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及时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通过集中的、大密度的宣传,主导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如:我经常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在午饭后给学生播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或纪录片;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在大礼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班主任在班级的班会课上有时会宣传一些爱国英雄、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传统美德的事例等;学校在教室外的走廊墙壁上张贴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名言;在学校的宣传栏内张贴一些彰显传统美德的学生事例的照片,在学校营造一个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这些做法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
三、四、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西方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正在对当代中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推进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认同建构,是涵育当代中学生民族精神气质,增强当代中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作为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国特色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国特色节日习俗的认同意味着其对民族文化的根性内化,是对国家认同的重要体现。
清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风清景明、慎终追远,它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是一个节日。在这一天,节气和节日重合交融。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扫墓祭祖,有利于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学校在清明这一天,组织学生去最近的烈士陵园祭扫先烈,让他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奉献精神的含义,努力学习,做一个有担当的中国少年,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还有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对民族节日的重视与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
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教育与青少年的自主自觉意识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国家认同才是内在的可持续的认同。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其中,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在校内,我们学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明天下午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国画班、剪纸班、戏曲班等。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如举办各种比赛,并把获奖作品悬挂在教室外的墙壁上,让其他同学也有欣赏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也彰显了学校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
在校外,学生可以到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校还带领学生外出研学,他们参观了南京的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还可以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可以知晓近代中国备受欺凌的屈辱历史,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应担负的责任感。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对农村中学的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感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综合运用多种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自我感悟,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曾水兵, 班建武, 张志华.中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8月。
[2] 韩震.教育如何促进国家认同.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
[3] 马文琴.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百度文库,2018年7月30日。
[4] 郑富兴,高潇怡.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2018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