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潘海波
[导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就会心不在焉

        潘海波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第二小学 317511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就会心不在焉,即便花费了时间去学习,也很难有收获。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还正在发育,科学教师应运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文章简要分析了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其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
        前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就是要在“做中学”。但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多数学生是在“背中学”,背实验步骤、背结论、背重点等。针对这样的教学现象,小学教师应将心静下来,分析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探讨解决方法。
        一、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内容脱离实际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到很多探究实验活动,科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热情极为高涨,但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出现这种教学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未对探究实验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整合【1】。在此种情况下,探究实验内容往往会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认知水平也有一定出入。学生虽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却并未真正了解实验过程,或是无从下手或是随意摆弄,探究实验就变成了一种教学摆设,学生操作实验就像是在走过场,毫无意义。
        (二)探究过程秩序混乱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都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事情进展得更为顺利,在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时也同样是如此。学生只有有秩序的进行实验,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预设的探究目标。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探究实验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刚进入实验室时,就会偷偷摆弄实验器械,在教师讲解实验过程、操作步骤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已经到了眼前的活动材料上。当真的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时,他们却不知道具体的实验步骤。同时,还会有一些学生抢夺实验器材,凭借自己的喜好去做实验,毫不爱惜实验器材,对教师的指导充耳不闻。在这样的探究情况下,学生自然不会获得有效的实验成果,他们还未观察到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就是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了,最终还是在考试前背实验过程、结论。
        二、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致使探究活动效率低
        目前,仍旧有很多小学家长持有这样的教育观念:语文、数学、英语是学习的主要科目,其他学科都是副课,孩子只要学好主课就可以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孩子价值选择的影响是极大的,即便教师强调了各个学科都同样重要,学生在学习时还是会不自觉的将学习的重心放到所谓主课上,在科学学科上放置的精力较少。另外,小学教师也会迫于考试的压力,在需要考试的科目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实践性科目上花费时间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学科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在时间安排、精力投入等方面得不到保障,探究活动的效率自然也会较低。
        (二)信息来源致使探究活动效率低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为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等学科打基础。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实验探究也是如此,教师应当将生活中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现象,整合到科学实验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科学》教材似乎成为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唯一信息源,尽管《科学》教材的编写内容已有所改进,但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还是有差距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有所出入。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极为有限,其探究能力培养的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对策
        (一)巧妙设计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巧妙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这一过程就是学生锻炼思维、思辨创新的过程【4】。问题的提出,为学生的探究内容指明了方向,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助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教科版“溶解”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种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并能够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在故事中设计几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故事内容如下:从前,有一头小毛驴,它需要将一袋盐驮到河流对岸去。在刚驮盐过河时,它觉得盐很沉。在走到河的中点时,河水已经快将盐袋淹没了,等它过了河之后,感觉身上很是轻松。这是为什么呢?它回头一看,原来盐已经没有了,只剩下盐袋了……在讲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小毛驴驮的盐不见了?盐去哪里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回答出盐化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问题——溶解。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物质,向学生提问:
        1.食盐能够在水中溶解,那沙子能够在水中溶解吗?
        2.面粉能不能在水中溶解?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先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在学生讨论完之后,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实验,引导他们观察沙子、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两者之间的变化作对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会有初步的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溶解的概念,猜测面粉在水中的情况。通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面粉与水之间关系的猜测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对学生的猜测情况,教师不应急着去下结论,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验证。在实验之后,学生会发现,面粉在水中并不会溶解。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三种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溶解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合理使用教学材料,掌控好课堂教学方向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教材的使用是难以隔离开的,教材内容虽是固定的、无法改变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选择教材,对探究实验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注意控制材料的度量。若实验材料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效率就会较低。同时,教师应明晰,实验材料也不是越多越好,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过多的实验材料会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课堂探究效果自然不理想。
        结语:总而言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科学学科其本身赋有浓烈的趣味性色彩,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科学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设计有趣的实验环节,使学生自发投入到实验探究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萍.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1(03):12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