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微电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骆一洲 求秋音
[导读] 根据“双高计划”关于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求,

        骆一洲 求秋音
        浙江省绍兴技师学院(筹) 312000
        摘要:根据“双高计划”关于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求,打造教师创新团队是重要举措。本文依据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探索在跨界融合的基础上,在团队结构、多方合作育人、“三教”改革上积极打造一支集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微电子;团队建设

一、建设背景
        2019年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此外“双高计划”和《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对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师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成果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积极落实以上政策,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校对接集成电路小镇,与中芯国际(绍兴)开办“订单班”,组建了一支由“双师型”专业教师、文化课(德育)教师、企业导师、高校专家多学科跨界融合的微电子创新教学团队,团队以培养微电子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成才、教师进步和企业发展。以“三教改革为支撑,专业建设为载体,融合发展为主力”为建设理念,计划在三年建设期内打造一支集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微电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一)优化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教师能力
          1.打造大师领衔团队。以周云水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师的行业影响力,引领各专业带头人率领教师团队高质量开展教学、社会服务、社会培训等工作,培养微电子专业(学科)带头人。
         2.打造德技双馨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微电子兼职教师资源库,联合中芯国际(绍兴)、华越芯装等企业专家和绍兴文理学院专家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二)推进多方合作,建成团队协作育人机制
          依托机电职教集团,成立由企业、行业、高校、学校组合的微电子产教联盟。通过订单班的形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共建微电子产业学院,发挥职业教育社会辐射力量。
        (三)落实“三教”改革,构建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跨界融合。以“微电子+”文专、专专融合为平台,把握“课程思政”大格局,落实立德树人。建立由文化课、专业课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协作小组, 推行“探究式”“抛锚式”等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三、微电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
(一)由技能大师、名师引领,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团队
1.跨界组合,合力提升师资团队
   团队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按照专业+文化课教师组成形式,根据微电子专业学习领域划分,分为芯片制造、芯片测试、芯片封装三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对接相应的工作岗位和企业,课程组教师配备1-2名专业教师,以及文化课(英语、德育)教师,课程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聚焦课程模块范围,围绕课程项目及任务,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资源的整合完善。每年根据考核,对课程组成员开展考核,及时调整人员。
   2.“外引内培”,精准提升双师能力
   依托微电子产教联盟平台,学校与联盟企业共建双师教师培养平台,积极探索实施“双岗互聘”“专兼共培”合作模式,实现校企人才互聘常态化,为建立稳定的创新团队提供保障。


(二)形成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通过微电子产教融合联盟,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沟通机制,从宏观层面推动专业和产业紧密对接,确保政策制度的落实。其次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从专业调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方面主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产业发展需求,从四方面打通校企“8”大链接。一是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促进技能教育与产业链同频共振。二是课程链对应岗位链,编制校企一体化微电子专业的产教融合特色校本课程标准。三是能力链打通价值链,面向在校生开设特色“订单班”,根据企业“按需定制、分流培养”,安排定期的“工学交替”。四是学习链衔接生产链。在原有的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建立“校中厂”,引入企业生产线,双方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工厂。
(三)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深化模块化教学的“三教”改革
1.    对接集成电路1+x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研究分析第三批、第四批集成电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构建“工作岗位+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课程模块+x证书”的课程体系。
2.“三个融合”协作开展课程建设
         首先,围绕职业素养,微电子专业与德育课程融合建设。将以往“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结合微电子专业职业素养需要,在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中,设立德育素养目标,将大国工匠、劳模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中。
    其次,基于微电子工作岗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围绕“提升人文素养,服务专业教学”成立由英语教师和微电子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教研团队,在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专业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跨界融合。弥补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的英语短板,增强今后就业的优势。
    最后,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企业与微电子专业课程融合共建。邀请中芯国际(绍兴)公司罗昌平经理共同开展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的校本教材。强化教学中真实工作情境的课程构建,打造出“沉浸式”教学生产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依托“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开展建设
   根据我校双高建设计划:对接万亩千亿产业,建设微电子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通过项目经费的支持和项目的实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多方保障团队建设。
        (二)依托专业群建设开展教学
         我校电子制造专业群,先后被确立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省骨干示范专业、省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共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绍兴市技能大师1名,浙江大学微电子专业3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浙江省技术能手6人,绍兴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在专业群的支撑下,开展课程的建设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技能人才链的衔接。
        (三)团队优化运行机制
   根据团队梯队建设制度,采用能力互补机制,建立起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建设任务和目标需要,每年遴选团队人员。此外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技能大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合作互动培养机制,通过传帮带,提升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保障团队的教师的共同进步和成长,助力发展微电子专业。


参考文献
[1]曾照香 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53-56.
[2]姚锦文.新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8:96-98.
[3]曹晔.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助力职教改革发展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解读[J].江苏教育,2021,12:23-27.
[4]和震 刘若涵.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形式研究——基于首批立项团队20份申报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