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在道德与法治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运用与实践——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陆婷婷
[导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坚决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陆婷婷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街道石溪小学  3172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坚决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生本课堂,这样一来,小组合作模式将是成就生本课堂的最佳模式。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这一独特特质非常注重在生活中学习,那么利用小组合作来开发课程资源则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科学遵循与完美契合。笔者将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从成立导游、先导、采访、调查小分队,谈谈小组合作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运用与实践。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课程资源   小组合作   
        《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到,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里提到其课程性质有四大特性,第一,生活性;第二,活动性;第三,综合性;第四,开放性。这四大特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呢?
        笔者将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谈谈小组合作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运用与实践。
        《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编排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扩大生活空间,进入“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家乡这个社会空间。笔者将通过四种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来举例小组合作在本单元每一课的课程资源开发上的运用。
        一、成立导游小分队,感受家乡风景美
        本组单元的第一课的课题是《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而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维度上可定为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上可定为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可定为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家乡中最典型的六个景点,在班级成立六个导游小分队,如国清寺导游小分队、石梁大瀑布导游小分队、始丰湖导游小分队、安科导游小分队、华顶导游小分队、和合小镇导游小分队,让学生化身家乡小导游,选择自己喜欢的家乡景点,根据所选的景点不同进行小组分组。教师需要协助小队确定队长,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教师指导小组进行分工。如,始丰湖导游小分队可以选取始丰湖最具典型的地方进行交流。每个小组准备铅画纸,学生们将各自准备的图片和资料粘贴在纸上,做成一张简单的家乡山水海报。每个组长将完成的海报贴到教室板报展示区,并组织学生进行导游团展示。至此,学生在完成小组活动后,不但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还了解了自己的组员,为下次小组活动奠定基础。
        二、成立寻物先导小分队,感恩家乡养育情
        第二课是《家乡物产养育我》,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上可定为了解家乡的物产,并为之自豪;能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家乡物产及有关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可定为通过调查、展示,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物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 度上可定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可以在班级里成立六个寻物先导小分队,小队根据任务开展寻物工作。
        小组组员先各自找到资料,在资料汇总的时候注意要将相同的资料合并,对不同的内容整合。如,天台的特产其中之一是天台山云雾茶,学生可以小组组队到华顶山云雾茶基地,感受云雾茶的生长、生产、工艺制作、效用、品茶等过程,感受天台云雾茶的奇妙和制作的艰难,从而更深一步地感受到家乡物产养育着我们的情感。

如,天台的另一特产——饺饼筒,学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介绍,了解到饺饼筒的制作方法、使用场合、背后的济公传奇故事等等,在了解饺饼筒的同时也是对家乡饮食文化、祭祀文化的了解,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成立采访小分队,体会榜样大力量
        第三课是《可爱可敬的家乡人》,本单元前两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协助学生理解了解自己的家乡,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在此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到家乡的人文环境培育着家乡人的品行,协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从物与人两个综合的维度上,立体、完整地理解家乡,旨在促使学生对家乡的悦纳与责任。本课分为“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和“可敬的家乡人”两个部分:“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协助学生感受身边人带给自己的微笑和温暖,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种类,了解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产生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可敬的家乡人”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可敬的人,注重家乡人身上可敬的精神品质,在发现家乡人的闪光点的过程中,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之情。要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可以在班级成立采访小分队采访两类人,一类是身边的人,可以采访爸爸妈妈,可以是爷爷奶奶,邻居叔叔阿姨另一类是家乡建设者,可以采访消防员、防疫医生等等。
            可以小组分工,组内分成两个小小组。第一小组,负责采访身边的家乡人,组内成员先一起思考采访问题,如身边的家乡人是怎样的人?再进行实地采访,最后组员一起讨论整理出结果。另一组则在采访的是为家乡做出很大贡献的人,如警察、援鄂医护人员、防疫抗疫的工作人员等。同样,组员们先讨论出采访的问题,如,您到武汉的参与抗击疫情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进行实地采访,最后组员一起讨论整理出结果完成实践表。如果不能进行实地采访,可以小组合作在网上查找资料,如最美天台人,在媒体的报导和采访的文章(如神秀天台的推文)中去调查、追寻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
        四、成立调查小分队,家乡新变化
        第四课是《家乡新变化》,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上可定为
        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可定为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度上可定为,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这一课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在班级里建立调查小分队,小组每个人的任务都要不一样,分别从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各个方面去调查,调查方式可以是从网上查找资料、也可以是询问他人,采访他们的感受,如,现在的衣服是各式各样的,都用微信、支付宝来支付,用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来进行网络购物,而十年前的服装、交通工具又是怎样的。还有学生要去调查家乡有哪些物产是一直不变的,并且调查为什么这些物产是一直不变的。调查后,学生要将找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并将照片和资料剪贴到海报上。每个小组将完成的实践海报粘贴到教室的宣传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是小组合作愈发默契的过程。
        小组合作在道德与法治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运用与实践远不止于此,小组合作形式也不光只有文中所列举的四种。针对每一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可选择或设计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不过,不管是选择哪一种小组合作形式,都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在探究中学。教学要因材施教,也要广种博收,或许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一开始就表现得特别优秀,但笔者坚信,小组合作的长此以往,是学生学习的自信、坚持。
        参考文献
        [1]李森,陈晓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0.
        [2]冯字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聊城大学,2019.
        [3]丁瑞霞.从生活中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2):125-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