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华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古诗词整合专题学习设计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崔晶晶
[导读]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命脉,是永远流传的经典。

        崔晶晶
        佛山市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 邮编528300
        【摘要】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命脉,是永远流传的经典。专题学习整合了九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的古诗词,设计了围绕“诵读知意”、“比读探究”、“品读鉴赏”、“古风在创作”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专题活动设计三个课段,包括豪放词的鉴赏、诗词曲不同类型诗歌的艺术特色。旨在引导学生能品鉴古典诗词,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对古典诗词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持续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诵读知意?比读探究  品读鉴赏 ?
【设计意图】
        部编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六单元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第三单元选入的都是豪放风格“词”,有雄浑苍凉的范仲淹佳作,有狂傲不羁的苏轼名篇,有慷慨高昂的辛弃疾壮歌,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呼唤。第六单元所选五首作品类型多样,有古乐府诗,有歌行,有律诗,有词和曲,唱出了作者家国情怀、人生豪迈、衷心无悔的豪情壮志,发出了历史兴衰更替的无限感慨。
        古典诗词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引领学生品读诗歌,跟作者产生共情,从而领悟诗词意蕴,以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目的,这是学习古诗词的价值所在。此外,这两个单元选入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类型的古典诗词,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诗体的特点以及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诗词凝聚了作者的深情,浓缩了时代的背景,蕴含着诗人的情怀,所以,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九年级语文教学以文体阅读为核心,本次单元整合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作品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专题设计了三个课段:第一课段是对《词四首》的赏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学习,“读词”,即对词的节奏把握;“赏词”,即对词的情感把握;“品词”,即对词的艺术手法鉴赏;“辨词”,即通过对词的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词人的不同风格。第二课段学习《诗词曲五首》,感受不同体裁诗歌的不同特点,区分古典诗词的不同形式特点和审美风格,以及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三课段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诗词、演唱诗词、描绘诗词等古风再创作的演绎中感受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感受中华文化的悠远绵长。以达到审美提升的目的。
        核心任务:诵读诗词,传达作品的情感和神韵;分辨体裁,了解不同体裁诗词的形式及音韵特点;比较研读,提升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审美共情,把握每首诗词的主旨、情感。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不同体裁诗词,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诵读中感受诗词音韵、节奏上的美感,并体会不同“词牌”的形式特点。
        3.在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声情并茂的吟诵诗词。
        二、思维目标
        1.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每篇作品的分析方法和鉴赏角度。
        2.通过比较研读,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针对各篇诗词的内容、风格特点设置不同角度的对比研读活动。
        3.比较不同作者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提升欣赏水平,对诗词进行审美再创作。
        三、价值目标
        通过有感情朗诵古诗词,多角度解读古诗词,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领悟文章蕴含的丰富道理,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专题实施】
第一课段:《词四首》吟诵词句品词情

一、学习任务
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比较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九年级下册教材《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四首词,喜马拉雅FM、《经典咏流传》、等视频影像资料。
四、完成任务
(一)课前预习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的《岳阳楼记》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豪放阔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风格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诩,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心中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4.秋瑾(1875—1907),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竞雄 ,自号“鉴湖女侠”,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清朝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初读感悟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和喜欢的词作。然后同学们讨论诗词的不同特点。
        明确:词,兴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是经过音乐熏陶的文学语言,早期称作“曲子词”。词承接诗,是诗的尾声,叫“诗余”;配乐而成,又有“乐府”之称;句式长短不一,因而有“长短句”之称。
        词最初是俚俗作品,到晚唐、五代进入全盛,有温庭筠、李煜、韦庄等不少词作家。这时期的词都是短的小令,题材大多是宴乐闺情,语句委婉明丽。到宋朝,词有了较大发展:篇幅长了,在婉约派之外,出现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
        2、自由朗诵这四首词:《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并从押韵、平仄等不同角度欣赏这四首词的语言特点和抒情风格。
        明确:不同的词格,因其字数的多少,节奏的缓急、押韵的规则等方面的不同,具有适宜表现不同内容的特点。如《渔家傲》,句句押韵,而且都是仄声韵,适合表现刚毅情怀;《破阵子》原为唐代军中武舞曲,表演时士兵骑马上场,十分壮观,适合张扬豪迈气概;《满江红》声调激越,适合抒发壮志豪情;
《江城子》因为押“阳韵”,也很好地表现了他意兴飞扬的气派。
【活动二】读词人多彩人生 品词中独特情怀
        通过解读词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词意,说说你在词中品到了怎样的独特情怀?小组讨论并分享?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词作:
可用下面评价量表:
词    词意解读(10分)    词人情怀(15分)
《渔家傲·秋思》    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担任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本词写于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陈同甫,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时好朋友。    表现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可怜白发生”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满江红》    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    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不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透过词作看作者,我们看到了:范仲淹的英雄气概;苏轼的狂放不羁;辛弃疾的雄心壮志;秋瑾的巾帼不让须眉

【活动三】品读词中的情与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王国维看来,景与情是文学的两个重要元素,在诗词中不能分开。请你根据王国维的观点理解这四首词中的情与景。
示例:《渔家傲·秋思》: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头表达“狂”情,然后用狩猎场景来展现作者的“狂”情,属于直抒胸臆,以情带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军营生活场景和战马飞驰、弓响如霹雳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的壮志豪情,最后“可怜白发生”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可谓情景交融。
《满江红》:通过对中秋景物描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活动四】比读辨词风
        这四首词同属豪放派,都有豪迈大气的特点,但仍有差异。请你比较一下不同词人的风格有何不同?如果让你用四个不同的字来形容这四首词,你会选用哪些字呢?请你结合诗歌阐述你选择这个字的理由。
        示例:《渔家傲》“愁”;《江城子》“狂”;《破阵子》“壮”;《满江红》“豪”
不同之处,风格上:《江城子》,具有浪漫气息;《破阵子》,具有英雄气概。
抒情方式上:《江城子》,直抒胸臆,以情带景;《破阵子》先写词人自我形象,再写过去的战争场景,最后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情景交融。
【活动五】鉴赏词中的用典之处
“用典”是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诗人常借典故来抒发情感,本文选的四首词皆有精彩的用典,请你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词    用典    抒情
《渔家傲·秋思》    燕然勒功    希望建立、成就功勋
《江城子·密州出猎》    亲射虎
遣冯唐
射天狼    张扬个性,少年“狂”        
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八百里    壮美的军营生活
《满江红》    四面歌残终破楚
青衫湿    心忧国事,感慨万端                       
知音难遇的情怀

【活动六】拓展延伸
        1.阅读婉约派词的代表作—柳永的《雨霖铃》,对比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

(可以从题材、意象、情感、语言等角度分析)
      2.深读名篇再创作
      选择你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欣赏词作优美的语言,写出你独特的审美感受。  
      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总结豪放词的特点:
    1.题材广泛;2.情感慷慨激昂,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3.风格昂扬激越。

第二课段:共赏诗词曲,同感中华情
一、学习任务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九年级下册教材《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五首诗词曲,喜马拉雅FM、《经典咏流传》、等视频影像资料。
一、完成任务
(一)课前预习
1.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近体诗形成于唐代,包括绝句和律诗;词,盛行于宋代,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曲,盛行于元代,包括杂剧和散曲。
2.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末,全力抗战,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以。此诗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3.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以散曲著称。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初读感悟
        先自读诗歌,再互读诗歌,反复吟诵这五首作品,谈谈你对每首作品所表达情感的感受,思考这五首作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共性和不同。
【学生活动】
题目    感情基调    内容    主题
《十五从军征》    娓娓道来、哀而不伤    战争    表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过零丁洋》    为国捐躯的慷慨激昂之情    战争    展现威武不屈的气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豪壮气概    战争    表现苦寒之境的戍边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沉郁中有豪情    战争    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衰更替的感慨    战争    在潼关抒发历史更替的感慨。

【活动二】比读鉴赏
请结合旁注和其他资料,再品读教材中的作品,可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也可以自选角度。
题目    鉴赏角度    艺术表现效果
《十五从军征》    意向:松柏、冢、雉兔、庭院、旅谷、井、葵    以哀景写哀情
《过零丁洋》    知人论世    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尽显诗人民族气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景物描写手法多样: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留白、比喻等。    不断变换雪景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怀古咏志    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借古讽今,表达爱国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怀古抒情    写景、怀古、议论结合,景色雄浑苍茫;情感真挚深沉;议论精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活动】鉴赏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同学,选择一首作品,选择一个角度,展示你们小组的鉴赏成果。
1.可以用这样的语句展示:
我欣赏           (作品)中的                (句子),这句话采用了               (鉴赏角度),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你们小组对整首作品的解读。鉴赏成果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根据作品设计小组组名;②根据作品内容绘出相关画面;③根据作品内容任选角度进行精准鉴赏;④结合作品风格设计
        示例:《过零丁洋》诗歌鉴赏
①小组组名:精忠报国组;②展示画作;
        ③精准鉴赏:首联:叙述两件事,科举考试抗元战争。颔联:比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反复,巧借地名渲染形式险恶。尾联:直抒胸臆;
        ④小组口号:我的中华,我的魂!为这壮阔河山,铸我热血青春!

【活动三】再读咏怀
诗歌语言凝练但内容丰富,叙事诗尤其会讲述完整的故事,《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叙事诗,请你试着讲诉老兵回乡的故事。
要求:1.将故事情节讲完整,讲清老兵返乡的过程。2.将人物讲生动,结合人物言行想象、揣摩他返乡过程中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
1.组内讲: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组内互相讲听,共同完善。
2.代表讲:每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要求声情并茂。
3.师生评议:重点评价故事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述是否生动。
【活动四】品读赏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你带领我们游览边塞奇寒天气下瑰丽的白雪图。并解读每幅图“雪”的特点和蕴含的情感。
小组讨论,根据诗歌内容绘出四幅雪景图。
雪景一:八月胡天飞雪图
雪景二:宴会置酒奇寒图
雪景三:轮台送别大雪图
雪景四:不舍凝望白雪图
【活动五】比读两首怀古之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同是怀古作品,虽体裁不同,但内容上都是借历史事物来抒情的诗歌。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读赏析。
1、作者时代;2、创作背景;3、创作地点;4、涉及古人史事

        结语:通过本课段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在朗读及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抓意象、悟内涵、品诗情、再共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诗歌所展现的艺术特色;知人论世,领悟作者志向。
     

第三课段:再创古典神韵
一、学习任务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词,深入探究它的形式、艺术表达方法、情感。用你擅长的方式进行诗歌的古风再创作。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学习资源
九年级下册教材《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五首诗词曲,喜马拉雅FM、《经典咏流传》、等视频影像资料。
四、完成任务
【活动一】展示朗诵成果
第一步:欣赏古诗词名家配乐朗诵视频,运用朗诵符号标注重音、停连、语调、节奏和感情等朗诵要素。
朗读的符号标记
1.停连:“∕”一般短停顿;“∕∕”长停顿;“⌒”连起来读(忽略标点);
2.重音:“.?”重读?(实心圆点)?,“───”尾音拖长
3.语调:平调不用标;“↗”升调;“↘”调降;“<”渐强;“>”渐弱;韵脚:△
4.节奏和感情(节奏快慢用汉字说明即可)
第二步:欣赏《经典永流传》对古诗《竹石》的演绎视频,选择一首你喜欢的作品,加入音乐元素,演绎古风经典。                          
一节节一段段/四季青冬日展/春雨过  开遍满山/任风吹任雪漫/直中曲宁不弯/傲骨深藏  屹立山峦/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喔喔喔/不问前路  不论甜和苦/只为心中  不变的态度
第三步:小组内演绎,互相交流,确定朗诵篇目、代表同学、朗诵形式。
第四步:举行班级朗诵比赛。评分标准如下:
    1、主题鲜明积极向上20分;2、风格独特、富有创意20分;3、情感到位20分;4、演绎精准、字正腔圆15分;4、时间把握5分
【活动二】展示绘画成果
第一步:古典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的画面感及强。请你选择一首作品,根据作品主要意象、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等要素绘出与作品风格一致的手绘作品。
第二步:  绘画作品评比。评分标准如下:
1、主题鲜明、内容贴切20分;2、风格独特、富有创意20分;3、构图技法精湛20分;4、图文并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15分
【活动三】拓展延伸—飞花令
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主搜集关于飞花令的主题词,并围绕本组的主题词搜集相关诗句,设计与主题词相关的题目,制作与飞花令主题词相关的PPT。
第二步:小组内先试比,推选出最强大脑参加班级飞花令比赛。
第三步:班级飞花令比赛。
比赛现场:第一轮:每组推选一名选手,抽签选择主题词,背诵与主题词相关的整首诗歌,15秒停顿限时。背诵不完整或有错误淘汰,每背完一首诗歌加1分,上不封顶。
第二轮:巅峰对决:对手组分别推选一名选手上台,进行与主题词相关的飞花令,选手交替作答,15秒停顿限时。现场有二次起死回生机会:第一次,横扫千军,选手与观众席8位同学进行飞花令对决,顺利过关则起死回生。第二次,可现场求助本小组同学,本小组同学可采用提示作者、作品上下句、作品相关故事的方式给选手帮助,但不可直接给出与主题词相关的诗句。

【活动四】
为你欣赏的诗词曲作者写一篇赞美文,内容要涉及到作者主要事迹、精神品格、人生追求以及个人成就等。要求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尽显赞美之情。

【专题评价】
一、专题设计反思
本专题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可增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第一课段【活动一】通过比读诗与词,发现诗、词格式的不同;通过自由朗诵,发掘不同词格节奏、押韵、平仄的不同。第三课段【活动一】通过朗诵、演唱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古诗词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不同作品的比读中,发现这些艺术手法,有助于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分析能力。第一课段【活动二】设计了品读词中“情”与“景”的关系,让学生领会“景物描写对推动诗人情感的重要作用”;【活动五】词中的用典比读,让学生领会“用典”这种写作手法在抒情方面的作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前两个课段的活动设计都有让学生比读鉴赏的内容,第一课段【活动四】通过对比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领略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第二课段【活动二】鉴赏不同体裁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体裁不同,抒情方式也不同。第二课段【活动四】对雪景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画面美。第二课段【活动五】虽然同是怀古作品,但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人生,抒发的感喟也有极大差别。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通过这三个课段对古典诗词的品读、赏析、再创作,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美有了新的认知。通过现代音乐形式和古诗词的结合,让学生自主演绎古诗词,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文化认同,增强了民族自信。通过“飞花令”的活动,让学生产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对古代填词规律不甚了解,在品鉴不同词牌的格式时,学生会产生疑惑,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词牌知识。九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知识的积累,但在学习不同体裁的古诗词时,仍不能准确辨别不同的诗体,需要教师补充古诗词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加强记忆。本专题围绕“诵读知意”、“比读探究”、“品读鉴赏”、“古风在创作”四个核心任务设计了三课段、共10课时,任务之间呈递进关系,每个课段先赏析作品本身,再进行审美创作。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完成古诗词“知人论世”知识学习,课堂主要是点拨、答疑和展示,所以学生在课下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课上要给足学生品鉴作品时间,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赏析能够畅所欲言。教师还可有效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名家朗诵,给学生更直观的引导。

二、测试反馈
(一)必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作品,尝试就作品主旨与作者对话,可以表达你对作者的赞赏、敬佩,对世事的思考,或告诉作者,他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实现古今思想的碰撞。
(二)选做
可以在教材中任意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古文或诗词,或者是你喜欢的课外的名篇,综合资料,写一段500字以上的赏析文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