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沈家鸣
[导读] 《咕咚》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意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

        沈家鸣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322200
教材分析:
        《咕咚》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意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子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本课是本学期第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学生初读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课上可利用插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猜读,做到流利读文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咕咚》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的道理,大部分孩子能明白,但如何将道理从故事内容里剥离出来是个难点。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是第七单元的学习重点,通过训练,学生已经能根据已知内容对后面的内容做出推断,有建立信息完整性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熟、掉、吓、怕、羊、鹿”8个生字,会写“象、家”两个字。
2.通过借助图画概述课文内容,根据语境理解“热闹”、“大伙”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1-4自然段,了解动物们听到“咕咚”声后的惊恐害怕的心情,初步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猜字识字、理解字义。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1-4自然段;借助插图概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你想和它们交朋友吗?老师今天就请来了几位,猜猜它们是谁?
(播放课文中会出现的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的声音。)
2.最后一个播放“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声音,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咕咚)
3.小朋友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这是什么声音?
预设2:这声音是哪里发出来的?
4. 小朋友们问得真好,“咕咚”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
用动物的声音导入,生动活泼,能激发一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主动质疑,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快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这篇课文和我们上学期学的《小蜗牛》一样没有全文注音,那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可以借助插图或者前后文猜字阅读)
板贴:看图猜读
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的生字,可以圈一圈。
        ②标注自然段并思考“咕咚”到底是谁发出来的。
2.校对自然段数
3.分类出示本课要求要求识记的生字,指导认读
第一排:熟 掉 逃 命 野 领(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词)
第二排:鹿 象 羊(看图猜读生字)
第三排:咕 咚 吓 拦(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猜读生字)
4.生字去音,先指名领读,再全班齐读。
5. 提问“咕咚”是谁发出来的。
6. 出示木瓜树图和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7. 指导朗读:“咕咚”(声音响亮)
【设计意图】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或大胆猜测字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预先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自然过渡到文段学习,为后面的理解文本、理清脉络做好铺垫。
三、图文对照、再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语:这篇课文7个自然段配了4幅图画,那每幅图画对应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
(一)出示图片、朗读课文
依次出示图画,指名读每幅画对应的自然段。
1.观察插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2.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教师随机正音。
3.方法同上,观察第二、三、四幅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
4.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长句:
狐狸呀,山羊呀,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搞搞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二)依图顺序,说故事内容
1.出示学习单中的练习,请学生将课文的四幅图画和下面的四句话对应连线。(出示时图文不对应)
木瓜掉进湖里,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动物们跟着兔子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
老牛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看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响。
2.根据图片和句子,同桌间按照顺序说说故事内容。
四、借助插图、学习课文1-4自然段
(一)渲染气氛,学习第一段
1.引读: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课件出示很大两个“咕咚”)。学生接:“咕咚!”
2.你们为什么要把“咕咚”一词重读呢?
预设1:因为我觉得木瓜成熟了,会很重,所以掉下来的声音会很响。(相机随文识字“熟”)
预设2:因为木瓜是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声音很重。(相机随文识字“掉”)
3.把两个生字放在课文中再读一读。
(二)扶着学第二自然段
1.抛疑:谁先听到了“咕咚”声?——兔子。小兔子听到“咕咚”一声,有什么反应呢?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兔子反应。
3.出示:反应1: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随文识字“吓”,请学生模拟拔腿就跑动作,板贴“拔腿就跑”兔子图片)
4.出示:反应2: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随文识字“怕”)
5.圈动词:小朋友们,你能圈出这句话中的动词吗?(“跑”“叫”)课文还用一组词语把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了,是?(一边……一边……)6.拓展说话:用“一边……一边……”联系实际说一句完整的话。(此处点评学生时要明确正误,符合情景)
(三)放手学第三自然段
1.小猴子一听,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预设1: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
预设2: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2.比较:发现兔子和猴子说话时的“叫;大叫”“不好啦;不好啦,不好啦”不同点,体会小猴子更加害怕的心理。
3.演一演:戴上头饰请学生做小猴子读一读他的话,全班齐读。
(四)学习其他小动物
1.明确:这一下可热闹了中“热闹”的意思,哪些场合是“热闹”的?人多,声音大。游乐园、商场、操场……
2.过渡:课文中怎么就热闹起来了呢?来了谁?他们有什么表现?此处引出小动物们及其语言。
3.承接:理解关键字词。
(1)出示生字:跟着小兔子奔跑的小动物的名字中还藏着两个我们要认的生字:出示———“羊”“鹿”。
(2)识记“羊”:“羊”字的上半部分一点一撇是羊角,中间的一横一竖代表人的身体,上下两横代表四肢。
(3)迁移运用:那你能用上这样的方法来记一记“鹿”这个字吗?(4)回顾小结:这么多的小动物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可以概括——大伙。
4.推进:请小朋友给自己选择课文中小动物的角色一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
本课需要识记的字中在字音上容易读错的“熟”会出现口语和是书面语的混淆,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随文重点讲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掉”字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内容进行猜读的方式来识记。提取信息的环节中都是在小兔子听到声音是怎么做的?其他小动物听到兔子喊声后是怎么做的这两个问题的串联下引导进入情境中,做简单的信息提取,为下节课探究课后题小动物为什么跟着兔子跑的原因做难度上的分解。
五、落实书写,提出质疑
1.出示“家、象”两个字,学生组词识记,比较异同。
2.观察并说说“家”“象”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笔顺。
3.范写“家”“象”。
4.学生书写,最后反馈评价。
5.学生再次读文,生生互评,鼓励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家”和“象”两个字撇画较多、结构相似,意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共性,养成认真观察、规范书写的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