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童趣 学会表达 ----以《剃头大师》为例谈基于学科本质的文学阅读理解与写作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吕孟芸
[导读]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

        吕孟芸
        威海市长征路小学 山东威海 264200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要重视对语言表达的领悟,最终实现阅读与习作的同生共长。下面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为例,谈阅读教学如何聚焦童趣,学会表达。
        打开单元导读页,即可发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两个,一个指向阅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一个指向习作---“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剃头大师》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讲述了“我”给表弟小沙剃头的故事。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而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为了摆脱老师傅这个“害人精”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剃头大师”。
        文中的主要人物,特点鲜明,对落实指向习作这一语文要素,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读懂文本,挖掘童趣
??语文教师要用好一篇课文,除了过通透学情这一关,读懂课文,是最需要下功夫的。读懂一篇“课文”,比读懂一篇“文章”,要难得多。对话之成果,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决定了身为语文教师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打开课本,我像小学生一样读了起来。初读时,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这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啊。我被故事里的小沙那无可奈何的样子发笑,为洋洋得意的“我”滑稽的动作以及夸张心态而发笑,更为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童年情趣而笑。我从儿童的认知和生活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喜欢那个人物呢?说说理由。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就说说吧!因为每个学生都理过发。贴近儿童生活说与写,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和场景一定能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
        二、词语唤醒,激活童趣
        片段一:
        师:看见屏幕上出示的这些关键词,如:飞毛腿、大嗓门、热心肠、小书虫,你能想到我们班的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想到他?
        生1:看到“小书虫”这个词,我想到了我的同桌,每次读书会,他总是滔滔不绝。
        生2:看到“智多星”这个词,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刘博同学,每次......
        …
        课前,互动环节的师生谈话,老师采用词语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特点”,这是由词到句的训练;你能把你说出来的这些特点想到和他有关的一或两个事件吗?说给大家听是由句到段的训练;理顺思维,有序表达,让学生易于动口,其深意在于不用概念化的语言对“特点”进行解释,而是通过这些词语对各种人物特点的描述,暗示并拓宽学生对于“特点”的认知,不着痕迹,润物无声。


        三、聚焦感受,品味童趣
        片段二:
        师:从哪里能体会到老师傅是个“害人精”?
        生1:"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一会痛一会痒的,跟受刑一样。”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碎头发粘在身上,痒得受不了,恨不得马上洗个澡。
        生2:如果出汗了,这些碎头发怎么都弄不下来,非常难受,就像课文里说的,跟受刑一样。
        师:看来真是不好受!大家还找到了哪些语句?
        生3:“老师傅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从这个“咬”字,我感受到小沙当时一定特别疼。
        有一次,我理发的时候,理发师的剪刀也很钝,剪着剪着就把我的头发卡住了,擦得我眼泪都流了下来。
        生4.“老师傅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看到这样的剃刀,我也非常害怕,坐着一动也不敢动,生怕剃刀会伤到我。
        师:怪不得“我”说老师傅真是个“害人精”。
        课堂,是生活场景的缩影。理发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生活经历、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相连。课文中看似简单但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句子,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就很容易地读懂了。他们在调动生活经验的过程中,想说、乐说的欲望被激发,在分享交流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读写串联 写出童趣
??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必经之路。只有深入浅出地读,读好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真实清楚地表达,自愿快乐地说写。
        片段三:
        师:这篇课文除了“我”和老师傅,还有一个特别可爱的人物,他是谁?
        生:小沙!
        师:根据文中的描写,你会送给他一个什么称号?
        生胆小鬼。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小沙这样可爱、有特点的同学,你能不能也像作者这样,写一写身边同学的故事,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生练笔。
        “认识实践迁移”是语言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只是第一步,然而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老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的契机,在文本中提取习作方法,继而安排写作活动,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积累的要运用,理解的要表达。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寻找,那么,对习作而言,寻找的正是表达。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打破了这种局促的空间,使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一方面是让阅读教学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使阅读教学不仅完成“理解、吸收”的任务,而且还能完成“运用、表现”的任务。而写作活动的参与,反过来促进了阅读的理解和吸收,扩大了阅读的思考面,加深了阅读的思考程度,增强了语感。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整合了阅读教学的多种目标,已经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把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