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艺术奇葩——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实践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张金环
[导读] 2006年我国将粤剧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名单中

        张金环
        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丰联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34)
        摘要:2006年我国将粤剧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名单中;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剧列入第四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可见粤剧的保护和传承极为重要,因此应从孩子开始着手进行教育,传承民间艺术奇葩。本文以粤剧的探索和创新等表现形式为依据,对粤剧进入小学校园的必要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间艺术;粤剧;小学校园;实践;探究
        目前在我国极为重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属于我国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广东粤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如何将其进行发扬是当代音乐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粤剧也迎来了发展机会。但是受现阶段娱乐形式的影响以及观众对艺术的欣赏形式的改变,也给粤剧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一、小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粤剧?
        针对小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粤剧这一个问题,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小学生有必要学习粤剧,学习粤剧可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同时通过对粤语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粤语的了解。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小学生没有学习粤剧的必要。现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其说普通话,粤语说的并不好,粤剧肯定也不能学好。曾经有位艺术家说过,粤剧的魅力不只是在语言方面,更多的体现在其形式、音乐、服饰和造型等多方面[1]。之前我国在北京、天津等多所小学为试点,开展京剧进课堂的活动,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粤剧作为广东的民族艺术象征,在小学也适当安排了一些课时,对粤剧知识、典故等进行讲解,并传授给学生一些关于唱腔、工尺谱和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喜欢粤剧的学生创造学习粤剧的环境,从而使粤剧能够更好的被传承下去。
        二、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对粤剧的学习过程中,以青少年最佳。一部分人认为,粤剧的学习应从娃娃开始入手,年龄越小学习越好,这种想法也有不对的地方。年龄较小的小朋友,身体各方面发育都不健全,同时正处于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好奇的阶段,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爱好是什么。对于中学生而言,其爱好已经形成,但是其课业比较繁重,并不能抽出太多的时间学习粤剧的相关知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世界观和对事物进行分析的能力,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所以重点在于提升他们鉴赏和创作的能力,因此这三个阶段都不太适合对粤剧的学习。小学生由于其正处于对知识进行学习的启蒙阶段,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可以结合音乐课程等,使学生对粤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者通过课外兴趣班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粤剧相关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身体比较柔软,在进行相关动作的学习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学生是学习粤剧最佳的时期。将粤剧文化融入到小学课堂中,通过对粤剧的学习活动,寻找粤剧方面的可塑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对粤剧相关知识的推广力度,并与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对学生向善、向美等良好品格进行培养。通过各项体能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粤剧进行更深入的培养,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粤剧、了解粤剧,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对粤剧的学习活动中来,并达到普及粤剧知识,弘扬民族文化的效果[2]。
        三、怎样正确引导小学生传承粤剧
        粤剧产自广东,是广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粤剧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其剧种覆盖十分广泛,有多达上万个。目前粤剧在世界范围内仍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一)培养学生对粤剧的兴趣爱好
        将粤剧带进校园,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培养更多的观众。现阶段对于粤剧的观赏年轻人越来越少,只有加大对青年观众的培养力度,才能使粤剧继续被传承和发扬。如果没有观众,即使是再好的艺术也得不到发展。有著名粤剧专家曾经说过,将粤剧带进校园,在课堂中对传统的粤剧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并慢慢接受粤剧,是培养观众更好的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的对粤剧进行研究,本文以某小学六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每周一节课,三个步骤对课堂粤剧进行教学实验。第一步先学习粤语以及对简短的粤语曲目进行学习,简单了解粤语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与传统的音乐形式进行区分;第二步,学习简单的基本功,对粤剧的特点包括音乐、节奏和舞蹈等方面进行简单了解;第三步,学习一些简单的表演,比如小型的粤剧等。经过以上步骤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的粤剧有一个充分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表演。
         (二)以活动形式代替传统授课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以本土粤剧资源为主题的课程,以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为依据,进行粤剧知识的学习。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创办一个粤曲演唱的情景,使学生进行体验;第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角色,制作粤剧面具;第三,以粤剧唱腔、角色和历史等为主题,设计粤剧剪影的活动;第四,选择几个经典的粤剧故事,以扮演和演绎等形式设置粤剧课本剧;根据不同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收集活动中,并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对大众传媒等进行充分利用
        通过大众传媒的平台,对粤剧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并在对学生进行粤剧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和课间操时间,播放粤剧的相关曲目,使校园更具浓郁的粤剧气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使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能够更好的被发扬和传承。
         (四)加强粤剧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建设
        通过对粤剧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以使粤剧进校园的活动更加深化,通过学生对粤剧传统艺术的学习,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兴趣爱好,同时将粤剧的艺术形式继续被传承和发扬。在广东东莞市建立的以粤剧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其拥有天然的优势,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和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金鳌洲塔便坐落于此,同时其本土曲目《 金螯抒怀》更是受到广泛好评[4]。在广东其蕴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也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在粤剧文化教育基地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博物馆或者历史文化景点等地方,为青少年提供免费参观的机会,同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在学校方面可以设立针对粤剧方面的历史文化阅读室,以供广大学生进行翻阅和学习。
        (五)将粤剧文化服饰引入小学校园,激发学生兴趣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粤剧服饰以刺绣为主,做工精良,五彩缤纷,颇具岭南特色。其服饰种类繁多,可反映不同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戏服。其造型设计是以历史为本,因舞台效果及所塑造人物的角色加以美化、演变,突显其演绎上应表达及象征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立风格的舞台服饰。基于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粤剧文化服饰引进小学校园,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粤剧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真正实现将粤剧带进小学课堂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因此,更需要我们以最快的时间,将各项工作进行努力落实。粤剧的形式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从小学生进行培养,将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学校的音乐课堂进行完美融合,真正起到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并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元军,周海.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以“粤剧进校园”模式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9,29(01):82-86.
[2]谢丽萍. “粤剧文化进校园”浅谈[J]. 黄河之声,2020(11):146-147.
[3]梁彦兰. 广东粤剧院粤剧进校园[J]. 南国红豆,2014(04):6.
[4]郭俊琪. 透过粤剧进校园看少儿粤剧表演的特点[J]. 戏剧之家,2017(11):218+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