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天万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对语文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一是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的个体,尊重个性的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为此,作为引到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语文教材,它必须具备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存过程直接体现学生人文精神的生存过程。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有人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核心,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和责任。”
语文教材的建设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选文要生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乐趣。
语文课程应充分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具体而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具备下列三个特质: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②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应受到尊重。③教师成为语文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语文课程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领者”。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程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知识观。传统语文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语文过程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此外,倡导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强调非实用知识(如古代诗文)的教学,注重发挥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是更新教学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误尽苍生的不是语文,而是教师。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问题。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学生观。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语文知道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人文素养方面。
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是人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