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青
广东省博罗县罗阳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生抄袭作业的行为会导致其无法真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会让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长期抄袭作业行为还会引发学生的一种消极依赖心理,丧失主动思考能力,排斥学习。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生抄袭作业行为的主要原因,即过于贪玩占用过多写作业的时间、作业内容难度较大、畏惧出错心理等,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矫正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抄袭作业;行为矫正
一、小学生抄袭作业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过于贪玩占用过多写作业的时间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以及技术变革的支持,人们的娱乐方式日渐多样,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方式。小学生处在思想尚不成熟的特定年龄阶段,自制力相对较弱,致使其放学后容易沉溺于游戏之中,占用了大量的课后时间,到需要交作业时,即抄袭他人作业以快速地完成任务。小学生这种无法平衡娱乐以及课业时间的问题若长期维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牢靠,达不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消化吸收。
(二)作业内容难度较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的接受能力方面会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可以较快地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做起作业来亦较为得心应手,作业完成效率较快;而有的学生则消化知识较慢,完成作业或是耗时较长,或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布置课程作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一直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内容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疲于应对,只能寻找其他的解决方式,即抄袭他人的作业,以期能够与其他学生同时同质交作业。
(三)畏惧出错心理
小学生上交的作业教师都会进行批改,且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予以评价,如会对部分出错次数较多的问题,教师会进行相应的批评。部分学生害怕自身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引起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们的笑话,受到虚荣心的影响,会选择抄袭他人作业。这种畏惧出错的心理会进一步引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导致其遇到难题后不会选择尝试多种渠道予以解决,而是一抄了之,省时省力。
二、小学生作业抄袭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针对因过于贪玩而导致作业无法按时完成,进而选择抄袭作业的学生,教师应逐步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时间观念,杜绝拖延现象,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课后时间,待完成作业后再进行娱乐休闲活动。例如,我们在实践中选择了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们进行时间管理教育,在会上播放了各行各业成功者对充分利用时间高效完成工作的相关案例视频,在观看结束后,即引导学生们探讨时间观念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组织学生们主动分享自己高效完成作业的小诀窍,使得抄袭作业的部分学生在这样一种浓郁的氛围之中受到感染,主动改变自己的时间利用方式。
(二)梯次配置课后作业的难度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教师往往亦会给学生们布置大量难度较高的课后作业,以应对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然而,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未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在知识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性,故而,需要遵循梯次配置的原则决定学生的作业内容,具体而言,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之分为不同的小组,教师则布置针对性的作业内容给这些小组。例如,我们在实践中将学生们分为了三组,第一组为基础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属于必须按时交的作业;第二组为拔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隔天交;第三组则为较高难度的内容,主要是让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探索思考,不做必须交作业的要求。
(三)贯彻“失败是成功之母”理念
“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进、渐趋完善的过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让自己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因而,为了矫正部分学生因为畏惧出错心理而选择抄袭作业的行为,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失败是成功之母”理念,向学生们表明,学习是一个允许出错的过程,问题是学习深化的关键。具体到实践过程中,我们组织了学生观看了纪录片《爱迪生》,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爱迪生发明电灯多经历的不断试错过程,同时告诉学生们学习需要坚韧的毅力,能够正视自己所出现的错误与问题,坚持自主探索,寻找解决方法。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抄袭作业的行为,教师不应一味呵斥,或是单一地采取惩戒手段,而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抄袭作业背后的内因,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矫正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课后时间应优先用于完成作业;梯次配置课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在可接收的难度范围内完成作业;贯彻“失败是成功之母”理念,让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到作业出错是正常现象,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玉荣.防微杜渐,筑牢诚实守信的防线——关于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华少年,2020(07):269+271.
[2]赵聪.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抄作业行为矫正的思考[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