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荣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实验小学 711300
摘 要:近两年,我国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接受外国的名著书籍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与数量也在不断扩大。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也会重点关注这一方面的教学。于是乎,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做到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充分衔接,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下实际生活中可以得到具体运用获得效益,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分析。
阅读理解在语文成绩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重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课外与阅读理解之间就好比河流与小鱼,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量的增加,可以使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时更加的容易,如鱼得水一般,对阅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内容的把握他更加的具体通透。在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时,要着重把握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衔接,进而才能使学生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方法充分的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之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充分的将课内外的阅读进行衔接,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 课内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1.1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
外国文学著作选读让小学生接受不同的文学文化熏陶,弥补在阅读中中国文学著作所表达的思想文化不足之处,使学生在建立三观时,拥有一份更加正确完整的价值引导。如学生在进行三观培养时,离不开为人处世和性格的培养,外国的《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书籍,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善良天性培养,结合中国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寓言故事》,使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课内课外之间相互配合,在教育上使学生更加完善自身的文化培养。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文化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学文化,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1.2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共情能力
学生在课内学习如何去阅读文章,如何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课内的阅读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掌握,继而在课外阅读时,能够充分的运用。学生在阅读大量的课外文学书籍时,通过自身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来分析书籍所要表达的内容含义,更加准确的拿捏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情感所感染,使学生学会与作者产生共情能力,进而自身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2 课内与课外阅读衔接的具体措施
2.1课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要想使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在就是课内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内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的教学主要内容应该更加具体、详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到课本上的内容。课本上的文章,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与语言表达上,还是在中心思想上,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具有教育教学的特点。就如部编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四个太阳》,这篇文章中,对于太阳的描写她给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明明是一个太阳却要分成四个来写,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学生在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时,学会了一些文章是经过作者的想象与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在课外阅读到相似的文章时,可以对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精准的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2培养学生兴趣,丰富学生阅读方式
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对于课外文学书籍的阅读,主要是依靠学生自身对这一种类型文学题材是否具有兴趣。当学生对文学书籍的题材具有兴趣时,他会自主的去进行阅读,中探索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所以,在课内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此文学题材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相关书籍。如教师在讲《中国美食》时,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通过多媒体设备投放视频与图片,引起学生们对中国美食的兴趣,让学生对中国美食充满探索与向往,进而在课下时给学生们推荐相关的中国美食书籍,让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并且学生的阅读方式并不只是纸质阅读,现在网上电子书籍也相对完善,一些书籍的内容更是翻拍为经典的电影或电视剧,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网上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读或者观看文学书籍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来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得到充分的衔接,提高小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当下,学生的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自身文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学生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应具有实用性,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解决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做到正真意义上的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蔡雄英.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
[2]方虹.关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策略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
[3]吴光屏.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