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怡
威海市翠竹小学 264200
摘要: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充分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提炼学习重难点,增强学生记忆力,提升并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利用好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我们的课程更加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好各学科的前提保障。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指教师用直观的方式,将学习内容通过图像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为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中,巧妙利用学科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思维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清晰,更好地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与学习内容进行串联记忆,有助于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点。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能让学生对教师上课所讲的知识及时的巩固和提高。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 导图指引 理清文章脉络
思维导图可以疏导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从文章中逐步提取出关键信息。例如,教师在课前,可以先用思维导图地方式为学生列出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做一个宏观把握,再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来找出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文章前,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继而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文章,充分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为学生设置几个目标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可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充分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3.2 以生为本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教育模式,教师一味的“灌溉”,并没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教师只有将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教师将学习内容条理清晰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高效地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变成自己学习的实用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建立逻辑关系,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3.3 导图设计 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学生通过兴趣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的时候,运用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图画来制作。过于复杂、混乱的思维导图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因此,抓取学生的兴趣点,突出学习的重难点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根据学生的学情因地制宜的绘制学科思维导图,从而充分发挥导图的优点,为学生高效学习提供帮助。在引导学生绘制导图的过程中,也需把控直观、简洁、条理清晰等基本原则。
3.4 家校合作 巩固和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家长的督促。将“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常态化,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把握了学习重点,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进行知识点的复盘;学生可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向家长展示课上所学,家长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也可选取日常生活值得思考与探究的话题,与家长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抽象思维与图像、颜色等建立链接,从而加深记忆,提升逻辑与思辨能力,并在合作中有效地拉近亲子关系。
四、结束语
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充分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好语文学生思维导图等学习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明彦.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视点[J].才智,2019(4):102-103.
[2] 朱小英,马德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