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徐州市田家炳中学江苏省 221200
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倡加强师生间交流,在交流中成长,在交流中反思,在交流中提升自身学科能力,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等层面提出了考验。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创新
一、引言
新课程对于教学思路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转化为“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为主体”,调动学生自主积极性为主,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与研讨。以往,为了达成高考高分的目的,师生往往以追求提分为首要目标,对于深入学习思考、数学框架体系的了解等方面的着重程度有所欠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身份、态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引路人,做到点拨、指引、激发兴趣等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数学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变成学习能力强、逻辑思路完整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性不足,统一化教学难以兼顾学生需求
当下高中数学教育缺乏互动性,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将知识点、例题等讲解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初步达成。而学生学会了,这一教学过程即终止;如果学生上釉疑惑,则通过与教师沟通的方式答疑解惑。这样的过程十分的单向,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不提出问题不是因为他学会了,而是他无法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后显示的知识层次的欠缺,每个问题都只针对于某一特定的习题,这次问题得以解决,但到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问题的变形,还是一头雾水。究其根本,就是由于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将总结的重难点传授给学生,但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基础等方面参差不齐,统一化的教学目标没法兼顾全体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在高中数学阶段产生的问题,教师无法直观清晰的接受。[1]有些学生不敢与老师沟通,怕老师责怪;有些学生对于数学兴趣淡薄,不愿花时间与教师沟通……互动性低,使得教师无法在讲授过程中真正了解学生所想。
(二)教学碎片化,学生不会自主建立知识体系
在高中数学教师的理论体系中,必然有相对完善、易于理解的理论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建成,需要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解能力,要能够将各知识点、学习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大多数学生为初学者,体系建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呈现碎片化、不连贯等特点。这是由于学生只对于表层的知识有所了解,对于其广泛的应用、背后的机理等层面认识的缺乏。当学生不能构建起自身对于数学学科成体系的了解时,则会发生“讲过的题会做,换一种问法便不能解决”“知识点能理解,但延伸所得的类型题不知道居然可以用该知识点进行解决”等问题,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
(三)理论距离感强,无法与生活相联系
常有学生调侃高中数学的实用性不强,与生活联系甚微,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与数学学科存在一些天然的不愿接受,甚至是抵触的情绪。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没有实践性,其趣味性也就大大折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愿大打折扣。但事实并非如此,高中数学理念虽然看似高深,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讲述椭圆章节时,可以通过用一根绳子来亲手画一个椭圆的方式,让学生能生动形象的感知到“利用椭圆上的一点到两交点的距离和为定值”,教师通过“将绳子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焦点上(绳子的长度大于两交点的距离),再在绳子上任找一点,捏着它绕一周,得到的轨迹就是一个椭圆”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能从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亲民。
三、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措施探究
(一)设立小组合作模式,讨论互助增进学习成果转化
成立数学学习小组,鼓励组内成员对于近期所学知识点进行交流与沟通,让每位学生都将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表达出来,组长将大家的想法进行整合,大家各取所需,可以促进学生们对于一个点的理解扩大化,整理成专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在小组内,可以更多的听取他人看法,并以此来完善自身思路。同时,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问题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组内互助解决问题,破除隔阂感。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交由老师进行统一讲解,老师讲解存在共性的问题后,学生之间可以再次讨论,将老师讲授内容细化剖析,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趣味性提升
利用新型多媒体手段,将枯燥的数学教学与创新因素进行融合,让抽象的数学理念能够更直观、更清晰的呈现到学生面前。例如“动点问题”,可以采用动画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中得到这一类问题的解决规律与找点技巧。例如“立体几何问题”,可以通过切换不同视角,让学生建立起立体思维,将原本难以直观领悟的问题通过生动的方式观察得到结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融入,使得高中数学的趣味性大大提升,可以邀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互动性与体验感的同时,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让数学课堂变得风趣起来。
(三)师生角色互换,翻转课堂促创新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检验知识是否被彻底的领会的一个途径就是看能否讲述清楚,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完成师生间身份互换,让学生也担任起“小老师”,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讲好一堂课,学生会更深入的进行学习、进行资料的查询,完成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的扩充,另一方面,能够打破师生间身份隔阂,让同学们不在羞于启齿,也能更好的参与课堂讨论,能够为一道题目提供更多的解答视角与解答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对于学生的知识内容进行考验,更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主观能动性,为数学学科的学习提供良好保障。
总结: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多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及翻转课堂等多种趣味性形式,可以让高中数学的学习与现实增强联系,也能够让学生自主、自愿的在课余时间对于数学学科产生充分理解,调动学生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意愿的强化,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美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7):116-117.
[2]杨天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