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捷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敖江第二中心小学 ,福建省福州市350500
摘要:新课程标指出,数学学习不能一味地依靠强行记忆与模仿,只有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才能使学习活动更加高效。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被应用于教学中。在小组合作背景下,学生相互帮助,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进行互助性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在小组合作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合作学习的产生时间较短,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解决问题,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现状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问题缺乏合作性。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合作探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管提问的目的和提问的内容以及难度,一味地让学生合作交流,没有根据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式,许多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性,而单一的讨论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1]。第二,合作次数过多,操之过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频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容易盲目随从,坐享其他人的学习成果,对问题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目的相背离。此外,频繁的合作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反而降低课堂效率。第三,合作交流时间有限,学生难以进行深入交流。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学生的交流时间有限,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合作学习流于表面,难以发挥效果。
(二)学生合作能力弱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影响合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小学生合作能力普遍较弱,在合作过程中不能明确分工,缺乏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相互合作,记录、分析问题,交流意见,讨论结果,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缺乏合作意识,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成为背景板,没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这种合作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打击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策略
(一)构建民主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基于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构建民主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必须尊重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眼神、手势、动作等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互动,激励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增强师生间的情谊,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主动学习数学[2]。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和谐的关系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由于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在小组中,必然会有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让先进生带后进生,只有学生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小组合作中,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被边缘化。最后,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师生、生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与教师成为朋友。为此,教师要基于人格平等的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整体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选择合适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分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数学问题,将分数乘法知识置于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个蔬菜大棚的面积共有480平方米,其中一半的面积用来种红萝卜和白萝卜,白萝卜的种植面积占整个萝卜地的四分之一。先提出问题:从题目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并列出表格,让学生自主阅读题目,独立思考,完成表格。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白萝卜的种植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代表大棚,动手折一折,在实践探究中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如一个学生动手折,另一个学生记录数据,再相互交流,分析数据,计算出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三)拓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课堂时间有限,而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仅仅依赖课堂学习,学习效果有限为此,教师要拓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着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将合作学习渗透到课前预习中。课前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预习,提前了解数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学生布置合作研究任务,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学习方式和技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共同完成预习任务。
其次,教师要将合作学习渗透到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初步了解圆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教师要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教师在课后要为学生布置合作任务,一方面丰富作业方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让先进生带后进生,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小组背景下,灵活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 浅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课内外, 2020, 000(011):124.
[2]李淑文.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该如何开展[J]. 科普童话, 2019, 000(010):P.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