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鄯善县第二中学 新疆吐鲁番市 838200
摘要:对于目前我国的化学教育教学来说,需要在保障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积累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学科素养融入到日常的课堂中去,使学生得到更加全方位的发展。对于化学教学来说,通过实验训练,让学生增加对于化学学习的乐趣,对化学学科的素养进行探讨有利于提升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思考与问题
引言:在学生的初中课程学习中,化学占据较为主要的位置,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主要的差别在于知识点较为复杂和繁琐,学习起来不容易吸收。通过对化学学科进行分析发现,要想更加全面的掌握和学习化学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来说,应将学科素养与日常教学融合在一起。
一、中学化学学科素养概述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更加深入地对学科进行了解,才能保证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化学学科素质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能力,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让学生不断的通过自主地学习构建优质的化学知识体系,深化对化学知识体系的理解,这也是学生化学素养提升的关键基石。第二,教师在对化学知识进行传授时,需要首先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将化学的思想通过多种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知,逐渐的积累化学归纳方法等。第三,借助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锻炼,促使学生强化化学知识学习思维,具备良好的化学素质。第四是加强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养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当今的化学学科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手段,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化学知识也要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和教授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五,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创新,积极发挥出学生在化学体系当中的创造性,这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助力化学素养的强化。二、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是缺乏足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注意力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学习进步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丰富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化学学习逐渐产生更多的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在化学理论和实践上。转换老师的主体位置,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进行教学。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更加侧重于以老师主讲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较为复杂的知识内容,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不能够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体制的更新和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提升了学习兴趣,就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更多的应该以引导的方式,通过创建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展示。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的进入到学习的氛围,询问大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演示将盐酸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学生看不到任何反应现象时就会质疑“真的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如何证明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酚酞去验证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实验。
在学生直接的观察到 “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变红色,逐滴加入稀盐酸后红色消失”的现象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加入酚酞指示剂?什么时候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学生将实验现象与教材中化学方程式联系后,就可以更加具体和全面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酚酞溶液的从红色变无色,可以证明氢氧化钠的消失,从而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发生了化学反应。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不断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深度思考,例如: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需要证明?证明无现象的化学反应有哪些方法?如何证明生成了新物质?如何证明反应物之一消失了?在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推动下,让学生逐渐的形成了更加科学的思考过程。
2.加强小组学习
化学实验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团队协作带来的优势。例如学习饱和溶液的概念时,“氯化钠(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用时较长,为了加快实验的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称量所需的氯化钠(硝酸钾)固体,有的同学负责量取所需要的水,有的同学负责搅拌溶解,有的同学负责记录现象。当学生对“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限度的”形成初步感官认识后,再提出问题“实验中每一个环节得到的溶液是否饱和?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在小组里讨论分析,并归纳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化学实验学习来说,是在理论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学习内容的点拔和提升,使学生具备良好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后期学生的整体发展,学习的质量也在合作过程中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3.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者,也负责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初中化学知识与文科知识相比存在着抽象性和复杂性,很多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并没有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一旦发生这类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对策,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时不仅可以学到基本内容,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自主的对实验进行观察,例如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完成教材中的实验时,学生清晰的看到大量气泡冒出,天平逐渐倾斜。此时提出问题 “这个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质量为什么会减小?”、“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挑选实验仪器。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来验证最初的猜想“生成气体逸出,使质量变小”。实验学习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清晰的通过实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及应用。
三、结语
目前对于我国的初中化学来说,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为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优势,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化学知识储备,将实验学习与理论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参考文献:
[1]吴浩英.探究中学化学实验微课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7(10):52.
[2]潘则南,曹育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