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方志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市 100080
摘要: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国青少年的体质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持续下滑,这一趋势不仅让体育工作者忧心忡忡,也引起了国家领导层的关注。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1】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多方关注与努力之下,我国青少年体质直到2015年才略有回升。体育课是促进青少年锻炼、提高其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强化改善体育的关键则在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3】只有改善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才能巩固我国青少年体质工作现有成果,并推动这一工作持续开展。戴明环也叫戴明循环,或PDCA循环,是一种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本文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将体育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教学实践、检查评价、总结提炼四个环节,与戴明环的计划、执行、检查、评价四个阶段一一对应,并以初中男生400米间歇跑练习课为例,具体阐述了怎样运用戴明环理论改善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并通过实践检验认为戴明环能够使教师在教学的每个阶段做到有备而来、心中有数,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科学、严谨、有序,更是通过总结、反思、提炼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使教学质量得到巩固与提高。
关键词:戴明环 中学体育 教学质量
1 戴明环的基本理论
戴明环也叫戴明循环,其广为人知的名字叫PDCA循环。该理论最早由193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大师休哈特博士构想,在之后的1950年代,同为质量管理专家的戴明博士再度提出这一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大力宣传和广泛的应用,从此声名远扬。PDCA由4个单词的首字母构成,即Plan(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简而言之就是在对项目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从项目目标的确定与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施,实施过程中的不断检查,检查后的总结提炼与处理4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循环反复,从而实现项目质量的持续提升。
1.1 戴明环的主要内容
戴明环(PDCA循环)的主要内容通常被概括为“四阶段、八步骤”。
如表1所示,戴明环的“四阶段”指的即是P(计划)、D(执行)、C(检查)、D(处理)四个阶段,而“八步骤”则分散在每一阶段中。P(计划)阶段首先需要认真分析项目现状,找出目前的、或可能的质量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中找出主要原因和关键影响因素,继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D(执行)阶段要做的便是根据预定的计划一丝不苟的实施;C(检查)阶段需要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确定计划是否有效实施,或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A(处理)阶段要审视项目计划执行的整体情况,对好的经验予以总结提炼并形成标准继承下来,对新出现的问题,或未解决的老问题要带入下一个新的PDCA循环予以解决。
图 1 戴明环的主要内容
1.2戴明环的主要特点
戴明环理论的主要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1.2.1循环往复、阶段上升
戴明环四阶段、八步骤的内容与结构设置,决定了其不是一个静止的、单一的循环。其中A(处理)阶段被普遍认为是戴明环的关键阶段,若无此环节,管理中已取得的成果无法巩固(或防止问题再发生),管理者的质量意识也不会明显提高。【4】而A(处理)阶段中的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则又会催生出一个新的戴明环,如此,每一次的循环都会将项目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不断循环、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如图2所示)。
图 2
1.2.2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
戴明环的四个阶段并非各自独立、彼此割裂的,他们之间存在先后关系,互相联系。同时,每一阶段内也存在着若干小的戴明环,以确保各阶段工作的质量,从而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如图3所示)。
.png)
图 3
3 戴明环在改善体育教学质量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由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目标要素集合而成,指向的是教学结果,而非过程。体育教学质量主要通过对体育教学过程“人、事、物”三个方面的控制来改善。“人”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事”指的是包括教案撰写、教学方法选择等在内的一系列行为,“物”指的则是场地、器材等等。【5】运用戴明环改善体育教学质量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各阶段中运用戴明环理论及相应措施对其中的“人、事、物”予以控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及锻炼效果的不断优化。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一堂初三男生400米间歇跑练习课为例,分别从课前准备、教学实践、检查评价、总结提炼四个阶段具体阐述怎样运用戴明环理论和方法改善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
3.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对应的是戴明环的P(准备)阶段。这是整个循环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工作有:统筹分析教材、学生及场地现状,根据现状制定课堂目标及计划,并准备教案等上课材料。
统筹分析教材、学生及场地现状。耐久跑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体育与健康》教材中也提到希望通过这样的耐力练习培养学生刻苦耐劳、顽强勇敢的精神。【6】本堂课针对的是初三年级男生,其在经过长期的耐力训练及生长发育后,目前班内近一半学生1000米测试成绩在3分50秒以内,一半学生在3分50秒至4分30秒之间,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状态具备进行400米间歇跑训练的基础,且经过前期的培训已掌握了10秒心率的测算方法。
制定课堂目标及计划。本节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400米间歇跑练习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坚持的品质精神。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本堂练习课将学生分成快、慢两组,快组主要是1000米成绩在3分50秒以内学生;慢组主要是1000米成绩在3分50秒以后的学生,他们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有的学生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是需重点关注的对象。本节课预计进行4组400米跑。根据两组学生能力,每组400米制定不同的时间目标。课前选定6-8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其中快、慢组各3-4名。
准备教案等上课材料。教师撰写教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脑海中对整个课堂的预先演练,从开始部分如何布置任务、动员学生,准备部分如何进行针对性热身活动,基本部分如何执行课堂内容,结束部分如何放松、总结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戴明环理论要求在计划执行中要时时进行检查、纠偏,所以在本堂练习课中需要事先制定400米间歇跑课堂监测表,用以在教学实践中,及时了解学生状态,检查时间目标及练习量设计是否合理。
表3中“用时”指的是该组400米学生完成的时间,用来和时间目标进行比对,看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即刻”指的是学生跑完该组400米后的即刻10秒心率,用来监控运动强度;“1分钟”、“2分钟”指的是学生跑完该组400米休息1分钟、2分钟后的10秒心率,用来监控学生恢复情况。
3.2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对应的是戴明环的D(执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总体目标,对既定计划予以执行。对于本堂练习课来说,开始部分教师要检查学生身体状况及着装情况,公布本节课的练习内容、目标及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要性,动员学生积极性。选出6-8名学生作为心率监测监测对象,并简要培训监测流程及方法;准备部分可以让学生慢跑1-2圈热身,通过徒手操活动各关节;基本部分则按照快组和慢组的划分开始进行400米间歇跑的练习。快组先出发,1分钟后慢组出发,出发前向学生强调每组的时间目标,每组结束后及时找到监测对象记录其完成时间和即刻10秒心率,检查该组是否达到运动强度,若10秒心率在29-31次左右则该组练习强度达标,若高于或低于这一数值则强度过大或偏低,在下一组时则需要对时间目标做出微调,或对学生的精神状态作出强调。【7】在结束后1分钟、2分钟再次记录心率,检查学生的恢复情况,如果多数学生心率恢复至20次/10秒左右则可开始下一组,如果未到则需再给出额外休息时间。【8】结束部分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拉伸放松,并对本堂课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3 检查评价
检查评价对应的是戴明环的C(检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检查既定计划的执行效果,发现问题,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保留,并对问题予以详细的记录。对于本节课来说,最重要的检查便是对学生心率的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检查评价本节课的运动强度和学生的身体状态。另外,教师在教学进行中需要通过自身的经验及时关注学生状态,未达到时间目标的学生要搞清楚是因为态度问题还是身体原因,前者需要予以鼓励并要求,后者则需要让其休息调整,在组间休息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通过学生的自我感觉来检查评价练习内容的强度。在所有练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请部分学生做分享总结,让其对自己在本堂课中的表现,以及同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做得好的予以表扬,不好的地方提出改正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种评价是确定课程目标达成程度的过程,也是优化课程方案的必经途径。【9】
3.4 总结提炼
总结提炼对应的是戴明环的A(处理)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做的是总结本循环内好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提炼形成标准,并对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反思,给出优化建议,然后在下一个戴明环中根据优化建议对做得不足的地方进行更正,从而使项目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练习课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细致的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日志,对整堂练习课从课前准备到结束进行全程回顾,特别是对心率监测记录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对整个课的设计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审视,总结做的好的地方,发现规律,以便在后面的课程中有效运用,对设计不足的地方,如运动量过大或休息时间不足等问题进行反思,在以后的练习中予以修正。总结提炼阶段是整个戴明环的关键阶段,对于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同一内容,教师一般需要先后在不同的班级教授,所以不断地总结提炼,并在新的班级执行优化后的课程内容,这一过程也正是教师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
正是通过细致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实践,全面的检查评价,认真的总结提炼,使得一堂体育课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这正是戴明环循环往复、阶段上升的体现;同时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有运用戴明环的意识,如课前准备时,我们可以从P(计划)—如何准备、准备什么等;D(执行)—搜集资料、准备材料等;C(检查)—检查材料是否齐全,准备是否全面等;A(处理)—准备工作中好的方法的总结,存在问题的解决等这几个方面对课前准备工作进行细致优化,从而保证准备工作的质量,而这也是戴明环理论中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的特点所要求的。
4 结论与思考
戴明环作为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将其运用到体育课堂的质量管理中,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从课前准备、教学实践、检查评价、总结提炼四个阶段着手,不仅使教师在每个阶段做到有备而来、心中有数,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科学、严谨、有序,更是通过总结、反思、提炼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使教学质量得到巩固与提高。但是,作为这一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探索,笔者仅仅只是做了初步的尝试与思考,其中难免有所欠缺,若要将这一理论广泛、成熟地运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则需要同行们一起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5/24/content_6148322.htm,2007-5-24.
[2] 新华网.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部分“止跌回升”[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5-08/15/c_128132382.htm,2015-8-15.
[3][5] 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4,21(2).
[4] 汪明.基于PDCA循环的有效课堂教学[J].实践创新,2010(10).
[6] 耿培新等.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七~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 沙秋明.加强中长跑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J].成才之路,2014(31).
[8] 耿培新等.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9] 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