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庄彩萍
[导读] 小学数学是小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即是从激发学生数学兴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探究以及师生身份转换教学四个角度出发
        庄彩萍
        福建省龙岩市苏溪小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即是从激发学生数学兴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探究以及师生身份转换教学四个角度出发,对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注重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老师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有效性传输,同时又要注重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引导,如此才能够切实保证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时,其首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是有效开展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通过兴趣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此才能够切实保证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
        具体而言,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从班级统计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维,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加深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首先,教学老师可以以订做校服为例,要求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之后,教学老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颜色进行统计,看一看喜欢不同颜色的学生分别有多少。在学生做出统计之后,教学老师再让学生以一种便于观察的方式进行整理,如此学生就会想到表格整理的方式。这种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也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以及实践思维。
        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所谓问题引导,指的是教学老师不再仅通过正向的知识传输的方式开展教学,而且需要从逆向的问题提问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此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切实加深学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教学老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时,不能够随意提问,而且需要提前做好设计,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每人发放四根长度相同的木棍,你们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学生:“1个正方形。”老师:“那你们可以摆出几个三角形呢?”学生:“摆出1个三角形。”/“但是还剩着1根木棍。”老师:“是的。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木棍,4减去3等于1,对不对?”学生:“是的。”老师:“现在给你们每人发6个苹果,让你们将6个苹果平均分为3组,每组应该几个苹果?”学生:“两个苹果。”老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发7个苹果,还是让你们分成三组,每组几个苹果?”学生:“有3组两个苹果,还有1组是一个苹果。”老师:“是的,通过老师给你们出的这两道题目,你们有什么认识?”学生:“除法题目并不是都能够除尽。”老师:“对,很多时候我们算下来还会剩下一些无法实现配对的尾数,对不对?”学生:“是的。”老师:“这就是余数,也就是不能够正常除尽的数。

刚才的题目,余数是几?”学生:“1.”
        三、小组合作集体探究
        小组合作,指的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共同探讨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但是,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其总是按照前后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虽然这种小组划分的方法比较高效,但是却并不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对此,教学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展开分组,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化,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小组合作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推理”这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首先,教学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合作探究问题,比如“现有数学、语文、英语三本书,A说自己拿的是英语,B说自己拿的不是语文,请问C拿的是什么?”在向学生抛出具体的合作探究问题之后,教学老师便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学老师可以进行巡场监督,以了解学生们的探究思路,同时也可以对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进行指导。当然,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学老师可以组织各个小组展开竞赛,从而比较哪一个小组最先探究出最终的合作讨论结果。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学老师再针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展开针对性的数学知识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四、师生身份转换教学
        所谓师生身份转换教学,指的是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老师通过和学生进行身份互换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表达能力。但是在开展身份转化教学之前,教学老师需要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提前告诉学生,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教学工作。在这里,教学老师可以直接传授学生预习的方法,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课前预习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很多教学老师只是告诉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但是从学生角度而言,其也仅是将课本内容进行浏览,而未能够进行深入思考,这种预习的效果意义不大,而且学生也难以在课堂中讲述出更加深刻的教学内容。到了第二天,教学老师即可邀请学生上台讲课。在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学老师需要主动坐到最后一排,避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视线的同时,也是为了不对小学生的讲课形成干扰。如果小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或者不足,教学老师可以先记录在纸上,等到学生讲课结束之后,自己再进行相应的完善。但是座下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在学生展开相互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学老师不要参与其中,而是倾听不同学生的思路,从而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完善和丰富。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其首先需要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在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之后,教学老师才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探究以及师生身份转化教学等角度出发,培养和锻炼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保证和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坤.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9(05):9.
        [2]马生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85.
        [3]苏文朝.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研究[J].才智,2018(06):132+134.
        [4]高娟.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7):80-83.
        [5]岳晓霞.基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9,8(26):103+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